美文网首页
《好好学习》——你了解知识背后的基本规律吗?

《好好学习》——你了解知识背后的基本规律吗?

作者: 咩咩羊的草垛 | 来源:发表于2019-02-16 23:48 被阅读0次

    《好好学习》这本书的作者成甲总结了个人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思考方式、行为准则。

    本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临界知识”,书中的知识也是围绕这一概念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习认知能力提升的。

    (一)为什么要学习“临界知识”?

    知识:能够改变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临界知识:知识和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要比另一些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它是可以指导我们行动而重要的基本规律。

    (二)“临界知识”的背景及适用范围

    作者提出的“临界知识”,源于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出的普世智慧:“如果你只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都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少即是多”,临界知识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假设一:假设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那么我们只有弄懂底层的规律,我们就可以解决复杂问题。

    有哪些案例可以验证这种假设?

    1、生命游戏:有英国数学家康威发明,初始状态下简单的2~3个黑点竟然会演化成复杂的运动现象。

    2、群鸟的迁徙矩阵变换: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

    3、蓝竹荚鱼卷成诱饵球迷惑捕食者。

    假设二: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对于复杂的问题,很多常见的方法论是让我们分解成简单的小问题。比如麦肯锡的工作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按照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遵循金字塔原理,把复杂问题A层层拆解成子问题。

    但这种方法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它对问题的基本认知结构是简单的因果关系。金字塔原理适用于解决具备线性因果关系的问题;而临界知识适用于解决动态不确定问题。按照《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的观点看,我们所处的世界更像是网络的环状结果,而不是线性的因果结构。对于解决这类具有动态复杂性的事情,临界知识解决这类动态不确定性:它可能是系统内部元素间复杂作用关系相互抵消后呈现的简单规律——反而是那些具有具体领域的技术和技巧,很难用于解决动态不确定的问题。

    (三)如何找到“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的知识领域:了解底层规律的更可能存在于可信度比较高、适用面比较广的重要硬学科里:化学、物理、数学、生理学、认知学、心理学等。数学方法建立在几个基础假设以及逻辑分析之上的。因为数学不依托于真实世界的存在,所以只要在它的假设范围内,几乎所有的推论都是正确的,那它的知识就很可靠。再比如物理学,虽然比起数学而言,物理学置信度差了那么一点点,毕竟还是有一部分结论基于实验归因推测的。而热门的经济学,很多结论其实是不太靠谱而且经济学内部没有达成共识的,比如查理·芒格很推崇的规模效应和边际效应则是非常重要的临界知识。

    找到“临界知识”的参考步骤: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学科的重要知识。无论营销、策划、咨询、金融、法律、贸易等等都可以。所有现象层面的知识研究到底层之后,都会联系起来。所以,从感兴趣的领域入手,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具体做的时候,多留意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应用了我们已有的规律。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发现事情背后的规律,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寻找这个规律的出处,明确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就是寻找和建立临界知识的关键步骤,其实就是寻找问题的第一性原理:能够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当我们对一个领域的解释没有相关的只是储备知识,找不到更加底层的解释。那么有2个解决方案:要么我们想办法查询相关领域的书籍,看别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参考;要么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合理:即获取知识-联系相关案例->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与事实的一致程度->寻找案例中更深入的原因:即基本的规律。

    作者列举了他自己获取了李善友讲述“不连续性”的信息后,是如何去思考和找寻临界知识的?

    1、获取知识:李善友“不连续性”话题的大意是:我们的这个世界是非连续的,连续性只不过是我们大脑的一个假象罢了。

    2、联想案例:1、罗辑思维要砍掉“卖货电商”这个十分赚钱的存量业务,要迎接新的增量。2、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提出了“窘境”问题,即为什么企业管理者做出每个决策都是正确的,最后却导致企业陷入困境。这两个案例都出现了“不连续性”现象。

    3、提出假设:假设李善友的“不连续”观点是真的,那么会什么这种现象呢?

    提出假设观点:不愿抛弃存量、拥抱增量。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公司一年可以带来5000万元的利润,放弃现有的物质收获,去做一个一年50万的市场,处于相关利益考虑、市场前景不明朗的风险担忧:放弃眼前确定的,去拥抱未来不确定的“希望”,从心理上早已证明的结果来看:人有“及时享乐”“厌恶风险”和“只有根据感知到认识做判断”的心理特点。使得我们对存量敝帚自珍,而难以拥抱具有风险的增量。

    从表面上看,我们的企业和战略需要一直变化,所以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一直变革和改进呢?我们之所以变化,恰恰是因为“变化的原因”不变,即企业存在的理由不变——为用户创造价值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其实“用户需求第一”是企业的宗旨,只不过我们的企业必须不断客服自己的弱点,改变自己,挑战自己,才能满足用户这个需求不变的底层要求。

    以上寻找临界知识的方法,其实就是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我看到这儿很惊讶:其实就是用可信度高的知识/论证来验证不确定的知识/假设。

    这让我想到了产品交互设计中强调的一种设计方式:用户登录一个网站界面,界面有多个点击事件,当用户登入进来后,产品设计者也不知道会在界面上触发某种行为,我们只能假设用户会点A,那就给用户A事件的反馈,用户点击B,我们就给用户B事件的反馈。这就涉及到一个思考:我们不知道我们观察的对象会做出某种确定的行为时,我们需要提出所有可能行为假设,然后通过测试给用户反馈或结果。那为什么要给用户反馈呢?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特征:感知外部世界的状况的心理。

    (四)如何运用“临界知识”?

    1、在不同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方法一:遇到问题时,先找下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

    方法二: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万维刚的《精英日课》:给出了一个问题场景+一个解决方案+背后理性思考的方式展开的。万维钢在中的一节《权威的合法性哪里来?》,可以给定一系列的场景问题:孩子不听你管教怎么办?学生不听老师的话怎么办?下级违法上级怎么办?这可以把问题界定为:如何让自己的意见更有效地影响别人。万维钢总结了2点:你管理的每一个下属,他的声音必须被你听到;你制定的规则必须稳定,有预测性,不能朝令夕改;必须执法公平,一视同仁。《逆转》中的技术解释,能不能用更简单的底层规律来解释呢:

    1、确保所有人的声音你都能听见。这么做其实是“互惠”的一种形式。你通过给予别人注意力和关心,从而利用互惠效应,让别人更重视你的意见。

    2、规则稳定,有可预见性。这么做事“承诺一致”的原则的一种应用。如果你朝令夕改,就会打破别人承诺一致的理由,你的权威自然受损。这也是经常改需求不规律的该需求、加需求、不固定的发版的产品经理怎么都和开发搞不好关系的原因吧,之前表面的原因可能是:开发和产品本来就是撕逼的对决,或是和开发关系紧张的原因是:没有去做好程序员鼓励师的角色,底层的原因还是在于在工作中没有做好“承诺一致”的原则。

    3、公平,执法一视同仁。在我看来,公平是融合了互惠,喜爱和承诺一致的要求。

    方法三:可以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

    2、大量持续训练;

    2、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六)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对于有些现象我们是可以预见的,但影响我们预见的判断主要有三种思考方式:

    消极型思考方式:应激性反应与单因果思考方式,思考与决策受情绪和感受简单左右的过程称为应激性反应。是对问题本身做出的反应。

    积极型思考方式:与应激性反应相对应的是结构化反应,我们在做出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应该思考导致这个系统的系统结果是什么。是将问题背后的推动因素纳入一个整体进行思考。

    问题的预见性=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果(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

    现象层面:

    技术层面:

    底层规律层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好学习》——你了解知识背后的基本规律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ip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