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奇没想到这些事儿办的这么利索,两天就办完了。既然已经回来了,那就踏实在家多待两天吧,反正请了一周假呢,正好自己也半年没回来了。就这样他在家又住了几天,等到周六才才又独自驾车回京。
到了下周,九哥报销的钱果然就到账了。说实话,对于这笔钱,王睿奇内心是有些纠结的,毕竟按照他家的情况是不应该有这笔钱的。又过了几天,正常报销的钱也到账了。两项合起来,大约有两万七,基本就是花费的50%。如果去掉九哥托关系拿到的那五千,真正意义上报销的钱也就两万二。新农合名义上的报销比例有70%,可如果在异地就医,报销比例也就只有40%到50%,就像冯秀珍这次总共花了五万四,报销了两万二,比例大约41%。就这个报销比例,如果生场大病,而本地又无法医治,异地就医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真的是很不现实。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老王家这样的条件,所以在农村能看到的普遍现象,就是老人生病以后,靠着村里的卫生室打打针,吃点儿药,能治就治,真治不了也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这是因为很多家庭无法一下拿出那么多钱来,就算是子女家中有钱,也不一定愿意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虽然听起来很残酷,但这就是当下湖西农村存在的普遍现象,如果把眼光放到全国范围内,估计也差不了多少,因为湖西可以说是中国的缩影。父母为儿女操劳一生,但他们自己老了以后却无法善终,真的是非常悲哀。
既然报销的钱都回来了,接下来自然就是商议如何处理这笔钱了,于是王睿奇把家里的兄弟姊妹召集在一起开了一个电话会议。聚齐以后,他先是对那五千块钱觉着内心有愧,其他人却说他太迂腐了,湖西本来就是这样,即使他家不拿,这笔钱多半也到不了贫苦家庭手里,,还不是谁有关系谁拿走。听完之后,他也只能苦笑,大家的认知不同,多说反而无益。之后他就提出了有关钱的事儿,问大家有什么想法儿。为了表示对大姐王睿玲的尊重,他首先问大姐的意见。大姐自打结婚以后,从姑娘家很有主见的母老虎变成了一只温顺的小绵羊,啥事儿都由老公做主,所以她现在遇见啥事儿都不拿主意,于是就来了一句,“你们看着办吧,我怎么都行”。二妹王睿霞是个直性子,没等其他两人说话呢,她的话就像机关枪一样出了膛,“你俩真墨迹,你是家里的长子,你拿主意,我们都听你的不就行了“。既然二妹都这么说了,他提了两个建议。一是他们五个直接把钱分了,父母需要花钱的时候大家再一起凑;第二是把钱留在老两口儿手里,平时他们想买点儿啥就买点儿啥。听到这两个提议,其余四个人不约而同的说,”那还分啥,就让老两口儿拿着呗,这些钱也没到外面去“。看似复杂的问题,老王家这五个孩子通过一个电话就解决了。当日后王睿霞跟别人说起自家兄妹五个如何解决家里碰到的棘手问题时,听者纷纷露出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因为在他们看来,家里孩子那么多,再加上儿媳妇和女婿,怎么会一点儿矛盾都没有呢?王睿霞也懒得跟他们解释,一副爱信不信的样子。
事后王睿奇跟身边的朋友说起这件事儿,大家对他家兄弟姊妹之间这种和谐的关系也是很羡慕,并问起其中的缘由。他想了想跟大家说,他爹王永才的正直应该是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几个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是深受影响。就拿大姐夫李栋梁先后跟王睿刚和王睿霞家合伙儿养鸡,虽然其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小矛盾,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有合伙儿意向的时候,王永才就跟他们说明了,一起做生意可以,但他不希望大家因为生意上的事儿弄得“亲戚不是亲戚”,因为他看到太多亲朋好友因为合伙儿做生意,最后弄得“亲戚撕破脸、朋友做不成”。正应了湖西那句俗话,“生意好做,伙计难搁”,好在老王家的孩子们无论生意做的怎么样,但都没有发展到这一步,这也是王永才特别欣慰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看来王永才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虽然他自己没上过几天学,他的爹娘也没教给他多少人生经验,但他内心的正直、善良一直没有泯灭。有了孩子后,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又把这些传递给了孩子们,这也许就是家风的传承吧。
塑造一个人成长的来源,无非是这三个方面,一是书本上学到的,叫做知识或技能,二是家庭给的,叫做家教,三是自己悟到的,叫做智慧。特别是家庭的影响,往往是一个人品德的底色,对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影响。原生家庭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往往是一代又一代,因为一个人在最关键的时候,一般都会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像王永才那样成长在悲惨的环境中,却没有被环境打败,而是向阳而生,这种个例真是太难得了。
冯秀珍生了一场大病,没想到最后不但病得医治,而且手里还多了两三万块钱,你说她能不开心嘛。当然,按照她的性格,肯定会跟孩子们客气一番。看到这个情景,王永才也只有摇头的份儿。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儿,谁能成想却成了老两口儿争端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