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到一个有趣的访谈,采访的是艺术家张洹,大家从网上都可以搜出他的作品。
因为我们是生活在截然不同世界的人,我对他有几分好奇和敬畏。
访谈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词——“西方过滤”。谈到这个词的时候,是主持人探讨他的作品被个性化解读,“西方过滤”代表了一部分文化差异的结果。
其中,“过滤”这个词被我牢牢记住了,它代表了一种动态过程。引申到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会对相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解读,其实就是“认知滤镜”的结果。有时我们会将不愿意看到的过滤掉,留下自己愿意看到的。但也有时,当我们充满了偏见,会故意留下不愿意看到的,而忽略应该看到的,也就是选择性失盲。
这个理解给我提了一个醒。我开始排查自己曾经失盲的状态,有多少时候,当一件事扎在我的心上,我再看待人和事的时候,故意找茬,让人和事扭曲、变形,成为我“认为”的模样。
比如我看孩子,会忽略他们积极表现好的时候,而关注在做的不好的方面。
比如我看待自己,会忽略积极努力的过程,只关注结果的不如意。
比如我看待朋友,会忽略他们的善意表现,只在意他们偶尔的口不择言。
而这一切都是“认知滤镜”的结果——因为某种内心的需求和用意,让人和事“失真”,让自己开心或者难过。
一切皆来自于自己,痛苦亦或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