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何谓秋高气爽?”
“银杏,枫叶,金黄的稻谷。”
“可否具体?”
“桂花,圆月,漂亮的彼岸花。”
“可否再具体?”
“遇见你。”
早上,突然来了灵感。改写了一首对白诗,成为第一次家长会的开场白。
这份开场白,浪漫、温馨,我是那个首先被感动的人。
我说:“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最后一次机会教给孩子们的我,非常珍惜现在的每一次上课,我几乎可以说是用尽全力了。”我的坦诚,会让彼此心安。
02
每节课都有一万种上法,可我唯独呈现了这样的上法。
因为我需要撬动学生的思维,打开他们好问的阀门。
看了单元课题《数一数与乘法》,你有什么想问的?
——什么是乘法?
——乘法与加法有什么关系?
——乘法怎么算?
——有多少个乘法算式?
——怎么去数一数?
——为什么要学习乘法?
这些对“乘法”的浪漫之问,都是对新知的探寻。
因为我需要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所以,课题是《有多少块糖》,那一定就要带糖到教室来。我对孩子们说:“老师花‘巨资’买了糖,上课时是学具,下课后是奖励哦,至于奖励给谁,你们都懂的吧。”于是,身板挺直,两眼放光。
这节“甜味儿”一直飘在空中的数学课,算是吊足了孩子们的胃口。
是的,课后他们还在谈论着这些大白兔奶糖。
因为我想让他们都“动”起来,身动、脑动、也心动。
“我发现:每次数的个数越多,数的次数就越少。”
“你的这个发现有六年级水平了!能听明白的就有五年级水平了。谁听明白了?”
“我听明白了,1个1个数,要数12次,2个2个数,数6次,到最后6个6个数,只数2次。”
“请大家做出回应。”他们都送上了大拇指。
“现在听明白的也都属于六年级水平了。”
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言,也关注每一个孩子发言后的所有孩子的回应,因为课堂是他们的。
“谁能受他的启发说出另外一种数法呢?可以像这样有三件套说出来吗?”
“竖着看,每列3块,有4列,一共有12块。3+3+3+3=12块,是4个3相加。”
孩子们真的是“小灵通”,给他搭个梯子,他就可以往前走。那些暂时没有找到梯子的,那就再搭一些。相信他们,会抵达那个地方。
“这节课学完了,可我们还是没有看见乘法呢?但是黑板上有和乘法关系非常密切的信息,你认为是哪一个?”
“行和列。”
“3个4相加,和4个3相加。”
“到底是什么,我们下节课见分晓。”
做那个善于调动思考的老师,也做一个善于让某个知识点在空中多飞一会儿的老师,让时间,让过程,让体验,一起来完成迎接某个知识点的到来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7728132/751df5ab17b7111d.png)
03
虽然,我听到了一些溢美之词:
“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活动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十分受益。”
“设计很好,学生参与感十足。”
“你的课堂评价语,是有相当深厚的人文关怀的。人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
“老师们的教学水平真的让我嫉妒现在的娃娃,形式多样有趣,内容丰富生动,娃娃们完全乐在其中,课后还有奶糖作为奖励。”
但是,我还是需要记下一些这些美丽的遗憾。
小组第一次数糖果的时候,已经就有孩子将后面的“行列模型”摆了出来,也将乘法算式说了出来。而我,却未能做到“等量其观”,非要放到下一个环节,并用了一个看似很吸引人的问题“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是怎么数”来推进课堂。课堂可以是百花齐放,但老师可以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展示这些“花”。
我们找到的“几个几相加”,还可以回到前面的“等组模型”去,让学生说出每一组数法分别是“几个几相加”,这样他们的印象就很深刻,待到“12个1相加”的加法算式写出来时,乘法的必要性也就出来了。
后来,有孩子告诉我:“我好紧张,所以没有举手。”适度的紧张体验,也是需要的。至于举了手就表示我在参与学习,就不一定了。
这样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于老师、于学生、于家长都是一种成长。
也许,我所理解的“秋高气爽”,就是由这份成长带来的“神清气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