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天早上,朋友静静带着她一岁半的儿子然然到我家小聚,一进门看见我和虎将,然然就把小脑袋埋进他妈妈的衣服里了。
“他这样无缘由地怕见人已经一个月了~”静静焦虑的说。
虎将看见弟弟的到来,非常高兴,马上发挥其年长然然一个半月的优势,一口一个弟弟,还把他钟意的小警车递给初次见面的然然。这还是我第一次见识作为小主人的虎将,显现出的待客之道。然然接过小车后非常拘谨地跑开了。在几番搭讪未果后,虎将好像知道弟弟享受独处的模式,就在一旁自顾自玩耍采取不打扰政策,偶尔也会把他认为好玩的好吃的递给弟弟,这些平日里我们挖掘不到的细节着实让我有一些小小的惊喜和触动。
晌午后,我在想是不是应该尝试打破两个孩子交流的壁垒,于是提议带孩子们下楼到小区的休闲区散步。冬月的风有些大,然然那茸茸的头发被风吹起来立住的样子实在令人忍俊不禁,虎将还是一如既往地跑去草地里找画画石。“呀呀呀呀......”虎将发现了一个大石块,开心得大叫起来。这时候然然完全被虎将的叫喊声吓得六神无主地躲进妈妈怀里。我问静静,你回忆一下,近一个月你们带他经历过什么躁动的活动吗?“哦,我知道了,应该是上个月我和他爸爸吵架吼得太凶吓到了他...”我们终于找到了症结。接下来的相处时间,我们尽可能把说话的音量调小,语气调匀,给然然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交流空间,鼓励他大胆唱歌欢脱跳舞,虎将看了《抱抱》以后也经常会去抱抱周围的人,弟弟从一开始的闪躲到渐渐木然接受,哈哈哈~然然就这样玩累后在妈妈的肩上睡着了。
一起做晚饭的间隙,静静对我说:“如果我知道我老公是现在这样我真的不会结婚的,当初年纪 小不懂日子落实到生活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就知道爱情高于一切......”言语间更多的是对现状的不满,对配偶之于家庭角色的缺失,直到追溯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时才牵引出那一次他与丈夫强烈的争吵,连锁反应是给小小的然然造成了社交障碍。即便然然还只是个婴孩,却已深谙大人们的情绪起伏和情感波澜。我和静静约定,定期带孩子们相聚,有来有往才会常来常往。呵护好一粒小种子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你的思想会跟着起承转合,忧喜参半的日常虽普通虽平凡却也能教会你达观豁然地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那首童谣不是唱了吗?“在小小的花园里面 挖呀挖呀挖 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 在大大的花园里面 挖呀挖呀挖 种大大的种子开小小的花……”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要把大理石塑造成雕像的话,需要家庭、学校、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因素这六位雕塑家。家庭之所以被列在首位,是因为学校教育是基于家庭教育进行的,家长只有提升自己的学识眼界,才能跟上孩子的脚步,本质上就是“家长力”的比拼。可见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多么重要,因此我和虎将爸爸之间也有着一种默契,再难的事都不把坏情绪投射在孩子身上。
这让我想到樊登讲过的一本书,叫《原生家庭》,是美国心理治疗大师苏珊·福沃德博士和美国影视编剧兼制片人的克雷格·巴克合著的。书中多以案例引出,通过每一个案例解释出在有毒的父母的偏差引领下,不健康的孩子是如何重蹈覆辙地成为有毒的个体的。文中讲到说“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 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励个人表达,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这样的家庭制造了混淆不清的个人界限、不分彼此的家庭成员关系。在潜意识里,家庭成员对于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表示亲密,经常要压制每个成员的个性。”
这本书我花了近乎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不是因为篇幅冗长,而是我有限的知识储备无法短时间内消化每一个近乎赤裸又残忍的案例,有时泪流满面,有时柳暗花明,偶尔像一个浴血奋战的勇士,偶尔也会像一个丢盔弃甲的懦夫。总之,我常在书中的主人公中找到曾经那个小小的无助的自己。所以当自己有了生命的延续之后,更多是学会慈悲,慈悲待人,慈悲示人。我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成为合格的父母,我们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沾染上难以摆脱的陋习,甚至是带着难以启齿的往事过完余生。但,请在爱人之前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善待自己放过自己重启自己,对自我生命的重塑才能唤醒心生,重获新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最近总是叹服于这句老祖宗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