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因为防疫需要,各大中小学生都在家里上网课,孩子成了困家的神兽。真所谓“神兽归家、鸡犬不宁”,相信很多家长都快被逼疯了。如何在居家学习的时间里,让“神兽”们有个高效的学习效率,让家长们从容的迎接“神兽”们的闹腾,让我们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好好说话,好好爱》吧。
一、生活不是道理,生活需要心理路径的觉察。
老一辈的家长或者长辈教育孩子总喜欢说‘我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面多’。等我们长大一些后,走了很多的路,去了南方一些地方之后,发现南方人是不吃面的,甚至吃盐多了反而不健康。事实上,这些老一辈用一生经验浓缩而成的道理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指导意义,其实也不大。用心是良苦的,但效果不咋地。
最近我也有观察到邻居妈妈在家里陪孩子上午网课。孩子上网课的时候,妈妈比孩子还全神贯注,下了课之后立马问孩子会不会做,孩子摇头之后,妈妈就耐心十足的教了起来,一遍、两遍、三遍,等到第四遍时,妈妈终于脱口而出了那句憋了很久的话“事不过三,妈妈都耐心的教了你三遍了,你怎么还不会啊?!你怎么就是那么笨?!”孩子怔在那里不知所措,甚至有点儿惊慌失措,一个劲儿的在那里安慰妈妈“对不起”。孩子妈妈情绪情绪失控了,抱着孩子一起痛苦。
这是我列举的一个疫情期间陪着孩子妈妈上网课比较极端的例子,事实上这孩子刚刚上一年级,才6岁而已。他还处在由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中,他无法很专注的面对一个冷冰冰的电脑屏幕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是孩子妈妈为什么情绪崩溃了呢?进而还带动了孩子情绪的崩溃?
我们说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行为构成——认知影响情绪,情绪驱动行为,行为反过来也影响认知。
那么我们可以分拆一下妈妈陪孩子上网课的心理过程:
情绪:焦虑、痛苦。
行为:崩溃、失声痛苦、跟孩子抱在一起。
认知:孩子你怎么那么笨。
当我们把这个心理过程写出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妈妈的焦虑,到情绪爆发是有不合理认知造成的——他才只有6岁,他学习知识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当我们明白这个心理过程之后,我们对孩子说,“孩子,没关系,慢慢来”,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她心里面该是多么温暖啊。
二、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
也是这位邻居的孩子,听网课的时候心不在焉,漫不经心,更满不在乎。但是玩奥特曼的时候,他能说出几百个奥特曼的名字,对奥特曼的故事如数家珍。一旦玩起游戏来,那真是忘乎所以,孩子的成绩也随之变差了。
这时候孩子爸爸也加入管理孩子的队伍中,开始讲道理,再不行就批评教育,更甚者拳脚伺候。似乎父母就该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管教,自然而言、简单粗暴。
有效果吗?有效果才怪!
于是不断进入恶性循环,父母管教越严格,孩子越逃脱在游戏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我们说负性情绪是失控的欲望,孩子之所以喜欢玩游戏,他在游戏里满足了什么欲望呢?游戏的声音、画面很刺激!游戏里有及时的奖励,完成一个打怪,就有得到一个升级。游戏里还有朋友,联手打击到一个目标后,就能获得朋友的认可。游戏里还有成就感,那种被点赞的感觉,被认可的感觉,那种打死怪物的感觉,有获得感,有掌控感,有成就感。而上网课有什么呢?不好玩,不刺激,大脑还要投入持续的专注力,还被父母指责,还嫌学不会,还嫌脑子笨,甚至还要被教育,还要被打骂。即使有奖励,但被奖励、被认可的概率可是太低了,获得成就感的周期比打游戏来说甚至是遥遥无期。家长更看不见,当孩子成绩下滑时,孩子内心的感受,有失落、有受挫、有希望获得支持的无助感。而面对这种失落和无助感,孩子更不想面对冷冰冰的网课和学习。
还有吗,还有家长们看不见的吗?不玩游戏时,孩子可以有事情做吗?家长们愿意陪伴孩子们一起玩耍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就是:好玩,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喜欢此时此刻的满足,他没有考虑长远利益的能力。如果这时候,孩子们没有得到家长的陪伴,打游戏就成了缓解孤独、无趣的良药。
所以费尽辛苦的家长们,要想让孩子热爱学习,一定要从根本上努力,多去关注孩子的感受,良好的情绪是驱动孩子热爱学习的动力。
三、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
最近接到一个咨询,大宝十岁了,已经上小学4年级了,平时非常努力好学,品学兼优,每学期末都是三好学生。可是升到了5年级之后,突然不爱学习了,整了一大堆玩具把床铺的满满的,一点空隙都没有,放了学就待在屋子里面,成绩也是直线下降,被班主任谈话好几次了,一直不得其解。
经过询问,原来在大宝4年级的时候,妈妈又生了一个弟弟,虽然平时的吃喝玩具消费水平没有降低,但是在获得父母关爱的时间上确实少了很多。而且小宝因为是男孩嘛,获得爷爷奶奶的关爱更多。这时候家长们看见的是,大宝脾气变差了,变得敏感了,变得不听话了,变得成绩下降了。他们很自然地反应是,大宝不懂事,不听话,动辄教育道:“你比弟弟大10岁,你就不能让着弟弟一些嘛。”从道理上讲,大宝比二宝大10岁,是需要歉然二宝;但大宝毕竟是只有10岁的孩子,家长们没有看到10岁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家长们看不见的是:二宝出生,大宝内心是很失落的、不安的,甚至是嫉妒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为什么爸爸妈妈都喜欢陪着我,现在都陪小宝了,为什么我什么都要让着小宝,甚至爷爷奶奶都不爱我了。家长看不见的是,孩子都是渴望陪伴、渴望被关注的。
我们说,负性情绪是失控的欲望,欲望得到满足了,情绪自然就变好起来,不在情绪方面内耗,行为就更有适应性。无论我们多么忙碌,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大宝,慢慢的,再带着大宝照顾二宝,肯定大宝的付出和情感互动。当大宝得到了充分的关注、理解和爱,相信那些情绪自然变好,那些行为自然变得更具适应性,成绩自然得到改善。
我们说差其言观其行,不仅要一个人怎么说,更要看一个人怎么做。怎么做的背后有一个情绪驱动,情绪背后有一个观念影响,我们不断在生活觉察这个认知观念,进而满足认知观念支撑下的需求,相信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事半功倍。
好的教育,是试图理解孩子内心感受和需要的教育。被理解,被接纳,就是从心底,被家长接受和认可,这时候,我们可以在爱的感觉里很安心地发展自己,有足够的空间扎根、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