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你讨厌某种人,可能是害怕成为这种人。比如你讨厌打扮性感的人,常常是害怕自己成为这种人后,会被千夫所指,而自己根本承受不住。讨厌某种人会让自己觉得高高在上,实际是因为自己内心暗藏恐惧。”
这说的就像一面镜子,照着自己的内心。
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很难意识到。不知不觉间接触的圈子会越来越符合自己的喜欢,内心觉得圈子外都是危险的,邪恶的,或者说恐怖的,一方面保护了自己,另一方面代表着自己的圈子越来越窄,因为越来越警惕新鲜。
就像在大街上三两个人走在一起,有可能是朋友,有可能是恋人,仔细观察能发现他们的认知和喜好是有相似之处的。
家人也会一样,孩子会随着父母的喜好而喜好,直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到了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审美会有了差距,认知也会有差距。
有些父母是舍不得孩子的,那么孩子的认知和观念也可能会和父母相似,很难改变。
随着成长,我们会披上越来越坚硬的护甲,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更好地生存,但同样也防御了很多真情意切。
A对B表现得很真诚、很善良、很慷慨,可能B不会以同样的姿态回应,而是利用A的善良满足自己的私心,因为在B的认知里,世界里没有这么好的人,甚至会觉得A是虚伪的、愚蠢的,所以去伤害,去试探,证明这是假的。
这没有好坏之说,对于A来说没有做错,对于B来说同样也没有做错,因为他们的认知不同,而B能够吸引A,是因为B有A缺失的性格,缺失B的警惕和多疑。
成熟与单纯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
就像现在有“小孩哥”和“小孩姐”的称呼,是对于小孩的称呼,这个“哥”和“姐”代表这位小孩的一方面能力很强,心灵的成熟程度也让成年人惊叹。
在我小的时候只会疯跑,而他们已经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变成了大家认可的网红,而他们的成熟也会吸引很多单纯的人。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是以前对穷困家庭孩子的一种赞扬,也是穷困家庭孩子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家里老大,又当爹又当妈,而现在已经很少代表穷困家庭了,因为大家生活愈发富足。但留守儿童的早熟现象现在是愈发凸显。
在家庭中父母的责任感对孩子的影响也有相应关系,越有责任感的父母,孩子越晚熟,而过度的责任感往往代表着过度的爱。
凡是过度的都是容易错误的。
我曾看到一个搞笑短视频,是一位90后妈妈分享与自己女儿的日常,这位妈妈平日里什么都懒得打理,女儿把家里的家务和杂活都梳理的井井有条,对自己的妈妈是无可奈何。
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的视频,这样的家庭模式,过度的责任会使这位小女孩没有在应该被照顾的年纪被照顾,那么她会缺失被照顾的一块,在她以后的成长中可能会讨厌被照顾,或者过度渴望被照顾,很难合适地处理对被照顾的回应。
当然,小女孩的早熟会很好的照顾自己,照顾他人,招大人喜爱,但原生家庭的这种影响是很难修补的。
心理咨询师是不允许对自己家人做心理咨询的,在我初学心理咨询时,这一条伦理要求就一再被看见和提醒。
我疑惑,佛洛依德对自己女儿不也做过心理咨询吗?不也有很多案例是心理大师与家人之间做心理咨询吗?
后来我明白了,假设对方的心理问题就是身为咨询师的家人造成的呢?
家人间的边界感是很弱的,就像父母很容易插手孩子的生活,因为叛逆和认知的差距双方肯定达不到完全敞开,达不到完全倾诉,也就解决不了心理问题,最终可能是互相伤害。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内省,是一个基础名词,就是客观地观察自己的此时此刻,反省是看到过去,内省就是看到当下。
内省后,看到我为什么会愤怒,我为什么会悲伤,我为什么要回避对我好的人,我为什么要做出我讨厌的行为,或者那么讨厌那个人。
从当下的我看到过去的我,有因就有果。
我对这件事的愤怒可能是因为曾经遇见过同样愤怒的情绪,我回避对我好的人可能是因为我从来不懂什么叫爱,我讨厌自己或者讨厌他人,只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认可过我,所以我也不懂怎么认可他人认可自己。
我曾经喜欢忍让,喜欢迁就,时间虽然在流逝,但我还是老样子,直到我开始主动意识自己为何要忍让和迁就,我才真正地开始改变自己。
因为需要爱。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47269/1a7cb9f6deb18ff8.jpg)
此文章原创非首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