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重礼仪,中国讲人情。
礼仪如白天,在阳光下直接明了,彼此愉快便达到了目的:人情如月夜,影影绰绰,要费心琢磨。
礼仪是可以训练的表面功夫,人情却是心和脑结合的全方位浸润。
早在80年代,那个恢复了高考的年代,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始,中国的人情还没有锐变。
记得我们的街坊邻居,哪个家里出了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左邻右舍就会做贡献:有的塞红包,有的送条床单或毯子,有的送棉被,有的送枕头之类的日用品。就是生活很困难的人家,也会送个点心。
到了90年代,国外的很多亲朋好友陆续回国探亲,包括台湾同胞,我家很多亲戚非常热情接待了这些海外贵宾个,也毫不客气的接受了他们的礼物。
作为侨乡的我们,80%的亲人常年居住海外,由于历史原因,又由于改革开放,几十年没见面的亲人聚在一起,当然要“礼尚往来”。
在欧洲,如果你要送礼,就要有理由,要让她知道我们的好意,而且不能含糊。
他们不像我们在家乡时要是家里做了好吃的东西,就要东家一碗西家一碗的送,当然,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在国外,他们可以在晚上突然敲门邀请你去参加他们的“聚会”,但你不能莫名其妙的送东西给他们,这就是他们的“礼节”。
中国式的人情,让人回味无穷。
可是到了经济慢慢上去了后,高楼一座座竖起,人情这东西却是
都市生活……中国式人情都市生活……中国式人情
都市生活……中国式人情
都市生活……中国式人情
不断地融化,融化到今天,老人摔倒在地却无人敢扶起,以前的左邻右舍的情感,被兩梯一户所隔离,有的甚至住了几年都不知道对门是什么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