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读《两条项链》有感

再读《两条项链》有感

作者: 马兰花开无媚坚强 | 来源:发表于2024-01-21 22:25 被阅读0次

        今天第二次阅读毕飞宇教授的《小说课》——《两条项链——小说内部的制衡与反制衡》,读完讲述,令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是在初中任教的时候,当时它是作为教材的一篇文章出现在我的面前。阅读文章,阅读参考书,做了充分的上课准备。所谓充分,无外乎就是引领学生分析课文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分析人物的性格:马蒂尔德的虚荣、爱出风头等;分析小说的主题:批判人物的虚荣心,批判当时社会的金钱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等。以当时的看法,觉得这就是一篇情节简单、人物性格鲜明、主题明确的文章,非常容易好学。细细想来,其实当时带领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时还提到了马蒂尔德经受了十年的苦,最终还上了项链,这一过程还反映出女主人公吃苦耐劳、讲诚信的品德,但只是简单一提,没有当做重点。多年以来,说到虚荣心时,总会提到马蒂尔德,总把她当做一名爱慕虚荣的典型代表,教育学生,却忽略了她是如何通过自己十年的辛劳完成还上项链的“壮举”,忽略了虚荣心的表象下一个“践行诚信”的灵魂。

        第一个想说的感受是小说的结局。“那串项链是假的”这简单的一句话具有的打击力对马蒂尔德来讲不亚于一颗原子弹。为了一个假项链,十年的辛劳,漂亮的马蒂尔德变“老”了,一双白皙的手长期泡在碱水里变得“发红”“粗糙”,一颗爱美爱虚荣的心变得“耐心”,变得接受现实、任劳任怨了。一晚上的风光换来十年的辛劳,这是多么大的代价啊!我们尽可展开想象,想想马蒂尔德听到“那串项链是假的”这句话的时候的表现:气得说不出话、大哭大喊、昏厥等。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结局是非常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心理的。我们看中国古代许多小说,都是大团圆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善良的人得到好报,坏人终究得到惩罚。如此的小说事例再不细说。人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此类推就是虚荣自有磨难报,换句话就是,有多大的虚荣心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我觉得这样的心理是“向真向善向美”的。

        但这样的“结局”对马蒂尔德公平吗?我们真正忽略的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子”,一个法国教育部书记员的夫人,一个家中有女佣的女主人公,是靠什么样的精神坚持十年的辛劳挣够一条项链的钱的?是弗莱思洁的权威还是路瓦赛先生的逼迫?是“有借必有还”的个人担当还是社会的“契约精神”呢?不管什么原因,马蒂尔德用自己的付出还上了项链,这种精神是值得赞赏的。我们也听到过一位老人为自己的朋友还清债务的事情,也听说过家庭遭遇变故妻子为丈夫还债的许多励志故事,其中包含的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诚信、担当和责任。

        或许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会极力揣摩莫泊桑的写作意图,无论是揭露社会现象还是批判讽刺个人虚荣等,但我们终究需要从中读出点其他的味道。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想说的内容: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历史性、现实性、生成性、个性等特性。其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一篇文章尤其是经典的文章能够传承不断,终究有他的魅力所在。如何解读文本?是与读者自身的背景、经验、能力等有巨大关系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马蒂尔德”。我们在授课时,就是要引导学生能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内涵,给自己以启示。新高考新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认识到课文中主人公的多个方面,其实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毕飞宇教授的多个角度解读让我们有了全新的视角。这也告诉我们,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是多么重要。

        第三个想说的就是解读文本的方法。说实话,以往的课文解读就是依葫芦画瓢,外甥打灯笼照旧,循规蹈矩。面对一篇西方的经典小说,居然可以把主人公名字换成中国人的名字,结果是汉语版的《项链》,用我们中国人的看法,漏洞百出、幼稚、勉强、荒唐,诸多细节无所依据。我想说的是,解读文本有多种方法,“换名字”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需要加强学习,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岂不是更有深度,更有意义,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吗?当我们已经习惯墨守成规时,当我们还在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教育学生时,我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的学生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常常给学生讲述困难年代的事情,吃不上,穿不暖,有学生就会说,你怎么不吃方便面,穿羽绒服呢?我们责怪学生的无知时,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学生生活的时代就是有方便面羽绒服的时代。所以说,解读文本需要方法,需要立足当前时代,挖掘出作品的内涵,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相关文章

  • 再读《项链》

    记不起哪年读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其故事情节依稀记得:一女子借好友的项链去参加一场宴会,在回家途中不...

  • 再读莫泊桑《项链》

    01 记得以前学过一篇文章《项链》,当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文中的女主人翁,借了别人的一条钻石项链,丢失了。她只好借巨...

  • 再读莫泊桑《项链》

    《项链》是我们初中的一篇课文。 故事讲述了教育部小科员罗瓦赛尔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

  • 再读莫泊桑的《项链》

    莫泊桑,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写过许多著名...

  • 《项链》有感

    报应与虚荣? 中国人对《项链》这篇文章非常熟悉,毕竟是入选过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项链》的写作思路,其实非常吻合中...

  • 身外无物

    身外无物,空空如也。 早上翻出这两条项链,想到这个词。这两条项链,佩戴的是两截灵骨。 大概四五年前,在追一本小说,...

  • 咸鱼的陷身(上)

    1. 下午的数学课上,雪音一边端详着手中的两条项链,一边生着闷气。 两条项链上,都挂着一片水滴形的玉石,玉石的尖端...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再读《项链》 自爱:浴火凤凰 在传统的解读中,对玛蒂尔德的分析评价大多定位为徒有...

  • 读项链有感

    今天看了一篇短篇小说,项链。有点感触,生活底层的玛蒂尔德奢望过高层的生活,一次舞会借了弗雷斯蒂埃太太的一个...

  • 读《项链》有感

    无论多么曲折复杂的事情,终究会转回原点。 项链是真也好,是假也罢,在经过长达十年的洗磨,早已变的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两条项链》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ty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