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养老新观念时代新选择

养老新观念时代新选择

作者: 水润万家 | 来源:发表于2017-09-03 20:41 被阅读0次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人的寿命也明显延长。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养老”成了社会和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统计,2007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3亿,超过总人口的11%。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2050年将达4.37亿,届时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总人口的31.2%,也就是说,每三到四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是老年人。

  在一项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许多老年人对养老问题看法不一,想法不一,理解不一。在问到他们“会选择什么方式养老”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得到了这样几种回答:有人指望儿女养老,这是中国最传统的养老观念,这些老年人明确表示,如果儿女不为自己养老送终,自己会非常生气、非常伤心;有的老年人则表示,儿女工作繁忙,又有自己的下一代,压力非常大,作为长辈不想给子女增加生活负担,打算请保姆养老:有人计划进老年公寓等专业机构,既得到专业的护理和照顾,又减少了儿女的负担;也有人说,目前有社区内的托老所,是个不错的选择。

  与此同时,我们调查了一些三四十岁至五六十岁的中年人。他们表示,其实不想把父母交给保姆或者送进养老机构,都是希望自己能够为父母养老送终,但现实是残酷的,中年人要工作,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负担很重,一旦自己累垮了,全家压力更大:迫于现实,很多中年人只好把父母送进专业养老机构,或者请保姆代替自己行使照顾老人的义务。很多中年人说,其实对父母有些愧疚,于心不忍,却又无可奈何。而一些五六十岁的人,自己也将步入老年了,父母八九十岁依然健在,是福气也是负担,自己的身体也日渐老化,体力日渐不支,再照顾八九十岁的长辈,老人照顾老人,确实身心疲惫。

  现实如此严峻,我们该何去何从?作为中老年人,需要突破传统观念,重新审视养老这个关乎自身的民生问题。 

  改变观念――突破“养儿防老”局限  

  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认为,子女如果不为老人养老送终,就是不孝的表现。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老有所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道德理想和现实要求。这种观念延续了千百年,但在现今时代的现实面前,也不免动摇起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养儿防老”的时代将要过去了。 

  儿子未必是最后的归宿

  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延续到今,这种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农村,就连许多拥有高学历、高职位、见多识广的老人也存在这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多子女家庭中,儿子依仗父母宠爱自己、偏向自己,想当然地认为照顾长辈应该是姐姐或者妹妹的事,而作为儿子就应该继承遗产,享受父母的偏爱。许多老人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矛盾重重,却也忍气吞声;女儿女婿对自己再好,也感动不了老人。还有的老人一辈子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即便女儿对自己很好,老人也会遗憾没有一个儿子来为自己养老送终。

  新时代要有新观念,与时俱进的思想会让人看得更明白,老年人也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谁对自己好,谁让自己舒服,其实老人家心里应该是有本账的。

  经济能力提高后有更多选择

  现在城市中的老年人,拿着不算低的退休工资,医药费可以报销,生活是有保障的。还有一些在专业领域卓有成就的老年人,退休后依然返聘或外聘,在退休工资之外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这些老年人其实有着更多的选择。

  理解子女的难处,创造和谐家庭氛围

  有的老年人和子女住在一起,经常发生摩擦,搞得一家人很不愉快,彼此生气;有的老年人不管子女有多忙,大事小情都要找子女来处理,完全不顾及他们的压力;有的老年人一听子女说希望自己住进养老院,就责怪子女不孝顺,不想为自己养老送终……其实,很多子女都希望父母健康长寿、安享晚年,只是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才会想出各种更加符合现实情况的方案。老年人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难处,为自己、为家庭创造良好的气氛,也为子女尽量减压。凡事往好里想,和子女相处的时候彼此宽容大度一些,遇见摩擦彼此谦让一些,这才是安度晚年最好的良方。 

  提前规划,避免老年手足无措  

  步入老年时需做好心理准备

  家庭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家庭发展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单身青年脱离家庭、通过婚姻联结家庭、小孩诞生进入家庭、家庭中有青春期孩子、孩子长大后离开家、晚年的家庭生活。

  五六十岁的人,告别中年,逐步走进老年,这时候将面对的是第五和第六个阶段,即“孩子长大后离开家、晚年的家庭生活”。

  在第五个阶段时,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是:

  1 重新协调二人世界的夫妻关系。

  2 与长大的孩子建立“成人对成人”的关系。

  3 重调家庭关系,准备接纳孩子的配偶、孙子女。

  4 应对自己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丧失生活能力或亡故。

        第六个阶段,需要接受代际角色的改变,此时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有:

  1 接受生理功能的改变,保持健康的夫妻生活关系和兴趣;发掘新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

  2 培养,适应子女在家庭系统中的核心角色,因为这有利于子女在小家庭中的独立,并且在父母年老体衰时,他们也将成为原生家庭的主力。

  3 尊重上代人的智慧与经验,重视他们的价值,遇事多听听他们的意见,这也是孝顺老父母的一种方式。

  4 应对亲友亡故。做好养老的准备。投资储备,未雨绸缪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模式,都要提早为养老做好准备。经济储备是基本条件,还要做好家庭的准备,即为自己的将来创造和谐的环境。

  养老的方式再多,资金储备都是第一位的。选择去养老院或老年公寓,一个月得交几千块钱,如果再生病,还需要更多开销,所以经济基础很重要。有许多老年人很有眼光,养成了储蓄理财的好习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着眼将来的人,晚年时才会有更充足的保障。 

  广交良友,不做精神上的“孤寡老人”

  老年人最怕孤独,子女不在家,每天只能面对老伴儿;有些人老伴去世,每天只有一个人,忙进忙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人需要交流――交流情感,交流思想,经常拉拉家常。无论怎样,老年人不能让自己陷入一种孤独的生活状态。

  找几个知心朋友,结伴出去旅游:找几个兴趣相投的伙伴,一起打牌下棋:找几个了解和信任的朋友,一起生活,共同养老……种种形式都是可以选择的,要让自己有朋友,有社会交往,有正常的情感沟通。有不少患了抑郁症的老年人,就是因为缺少朋友,缺少交流,缺少宣泄,把自己憋出了毛病。 

  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

  很多老年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吹拉弹唱,跳舞打球,桥牌围棋,上网购物,旅游看书,等等。还有的老年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生活习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才 能实现老有所养。  

  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

  我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家庭养老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

  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这种模式适合不愿意脱离熟悉环境,其子女有经济能力、有闲暇时间、有照顾精力和照顾意愿的老年人。

  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非常明显。现代社会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赡养者疲惫不堪。随着“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正规的养老机构,日常管理比较严格。机构养老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但目前还不能满足众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

  在公立和私立的养老机构中,更多老年人趋向于公立养老院,这是出于对“国字头”的传统信任感。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无障碍居住环境设计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点在于容易造成老人与子女、亲朋好友间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

  从社会学角度上讲,一个人在步入老年期后,将失去中年期的社会角色及社会关系,当许多人从原有的单位退休,他们需要接纳和适应老年期的新角色。即便在养老院,许多老人因一时不适应,可能陷入“无角色”状态,内心则会越发孤独。只有那些性格开朗、文化程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老年人,似乎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

  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敬老院的各种专业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模式突出了三个不脱离:不脱离家庭、不脱离熟悉的环境、不脱离儿女的亲情。

  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等服务,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政服务,并有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有人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无围墙的敬老院”。也有些社区把这种模式叫做“托老所”,老年人白天聚在一起,就和幼儿园一样,有各种娱乐活动,有手工课,可以玩游戏、看报纸、打牌等,晚上儿女下班,再把老人接回家。这样老人一天生活很丰富,午饭有营养配餐,儿女上班很踏实,不用担心老人自己在家中出现什么意外却无人发现。

  社区居家养老相对于机构养老,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实情,这是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新路子。

  社区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区别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家庭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家庭成员。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后顾之忧。  

  其他养老模式  

  互助养老是指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模式。具体形式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等。

  以房养老是指将自己的产权房出售、抵押或出租,以获取一定数额养老金或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它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房产蕴含的价值提前变现,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金来源。

  乡村田园养老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很多喜欢大自然的老年人退休后会选择在乡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每日养花弄草、游山嬉水,颐养天年。

  异地养老是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利用移入地和移出地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费用标准等的差异或利用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差别,以移居并适度集中方式养老。如美国就建立了大量的“退休新镇”、“退休新村”,吸引老人移居养老。

  候鸟式养老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总能使老年人享受到最好的气候条件和最优美的生活环境。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养老,把一切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和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方法、途径、形式和手段都称之为“养老方式”。

  国家一些专业人士提出,对于生活很困难的老人,属于社会照顾的,应该给他们提供低偿甚至无偿的服务:对于中等收入的老人,可以提供低偿的、市场化的服务。总而言之,希望老年人幸福,希望老年人颐养天年,是全社会的美好愿望。  

  旅游养老  

  国外很多老人退休后,喜欢到各地去旅游,体会风土民情,在旅游过程中实现养老。旅游机构也乐于为老年人服务,并通过与各地的养老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医,食、住、行,玩等一系列服务。

        您会选择那种养老方式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老新观念时代新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wj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