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万维钢 精英日课
《成功公式》3:金子和金子怎么比

《成功公式》3:金子和金子怎么比

作者: b4c3eecc1b51 | 来源:发表于2018-12-19 12:14 被阅读51次

    老百姓们有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经济学家有句话叫“胜者通吃” —— 我发现这两句话是矛盾的。

    胜者通吃,就是在一个领域中,最厉害的人会拿走绝大部分的蛋糕。可能第二名的表现只比第一名差那么一点点,但是你的成功是我们决定的,而我们只喜欢第一名。

    明星赚钱是这样,产品占市场份额是这样,科学家写论文也是这样:最厉害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可以是普通论文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第一名发的光非常、非常亮。

    如果是金子都会发光,那第二名、第三名难道就不是金子吗?在胜者通吃的局面中他们能发光吗?

    巴拉巴西的《成功公式》这本书中的研究表明,在高水平的竞争中,是金子也不一定能发光。

    1.红酒的玄学

    每次听人说品评红酒的门道,我都忍不住会想到一些研究。所有研究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在品酒这个领域,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专家。

    给专家一瓶好酒,他的确能告诉你这酒好在哪,他可以说的头头是道 —— 但是他经不起科学方法的检验。事实是如果不给他看酒瓶上的标签,搞盲测,哪个专家都品不出来25美元和200美元的红酒有什么差别。

    巴拉巴西提到个更极端的研究。在一次专业的红酒比赛中,研究者在一天之内,把同一种红酒分三次给品酒师品评,结果品酒师的打分情况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次给打了80分 —— 这是在红酒比赛中是一个很低的分数;第二次打出了90分,第三次竟然打了96分的高分。能够自始至终给一瓶酒打出稳定分数的品酒师,在这次研究中只占18%。也就是说专家自己跟自己都不自洽,更不用说让专家之间互相自洽了。

    所以同一瓶红酒可能在一场比赛中得了金奖,换一场比赛就什么奖都拿不到。你把所有这些成绩拿过来综合分析,统计学家的结论是红酒的名次基本上完全是随机的。

    那红酒难道不是玄学吗?品酒专家难道不都是忽悠人的吗?

    也不能这么说。好酒,你确实喝不出来。但是差酒,你就能喝出来。我喝过9美元一瓶的红酒,的确不如30美元的好喝。

    这个关键在于,参加比赛的都是好酒,是金子和金子的竞争。金子和石头容易区别,每个专家都可以从一堆金子里剔除一块石头 —— 但是金子和金子不好比。

    业务表现一旦达到金子这个范畴,就会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是有上限的。人的技能通常都满足“正态分布”,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在中间,高水平的人很少,而且他们比一般水平高不了太多。比如说赛跑,博尔特跑得再快,他的速度也不可能是我的5倍 —— 实际上他也就是我的两倍左右。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表现已经达到高水平,正在接近上限,你就很难再提高了。短跑世界纪录提高一点点都非常困难。

    第二,这也就意味着高水平的竞争者的水平都差不多,很难区分。

    “脱颖而出”这个词不适合高水平比赛。现代酒庄都已经把制作红酒这门手艺发挥到极限了,每瓶酒都是好酒,谁能比对手高出一大截?

    你说你努力了,你经过了多年的刻意练习,你付出了泪水和汗水才走到今天这个赛场!行!但是请看一眼你左边的选手,再看一眼你右边的选手,难道他们就没努力吗?

    金子和金子,怎么比呢?如果业务表现的差距非常小,很难区分,这个时候比什么呢?

    2.最公平的音乐比赛

    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竞赛可能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音乐比赛。赢了这个比赛,你不但可以拿到一大笔奖金,还会被送到最好的音乐学院去深造,同时确保你将来有资格在最好的音乐会上演奏 —— 你就拿到了顶级网络的门票。别忘了,音乐可是一个不容易测量的领域,是网络决定你的成功。

    这个比赛非常重视公平。比如说小提琴,主办方会请作曲家专门为比赛作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对所有参赛者都是新的,这样就保证了谁也没有比别人更长的练习时间。

    整个比赛一共有12位选手参加,要比六天,按抽签顺序每天出场两位选手,由评委当天打分。排在后面出场的选手也会后拿到曲谱,确保每位选手都是正好有一周的练习时间。这足够公平了吧?

    但是研究者一看比赛结果,感觉是非常不公平。

    过去40年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在第一天出场的选手能拿到冠军。而相比之下,有一半的冠军是出现在第五天!

    也就是说评委们会不自觉地给第一天出场的选手打个低分,到第五天就容易打高分。你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结果决定名次的是你抽签抽到的出场顺序。

    第一天比赛的名次平均比第五天要落后三名。同一天中,后上场的选手平均比先上场的选手高出一名。男选手跟女选手也不一样,男选手的平均名次要比女选手高两名。这就等于说,如果你是第一天第一个上场的女选手,什么都没比,你就已经比第五天第二个上场的男选手落后了6名!

    为啥会这样呢?首先因为演奏曲目是新的,评委刚听头两遍的时候听不出好听不好听,他还在适应这首曲子。音乐这个东西是你听的次数越多就觉得越好听。其次评委有风险的考虑。评委第一次打分肯定会留有余地,否则一上来就是高分,后面万一有更强的选手怎么办呢?还有,越往后,评委对比赛的判断也会越敏感。

    这样先上场的人就会有一个巨大的劣势。凡是有裁判打分的比赛都是这样。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允许裁判看完所有比赛之后可以修改前面的分数,但是目前音乐也好、体育也好,都没有这个机制。

    这个效应还专门有个名词,叫“靠近偏误( immediacy bias)”:我们总是对越靠近的东西感觉越强烈。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西班牙选拔法官有个口试环节,星期一的通过率只有50%,星期五则高达75%。如果你要参加什么选拔性的答辩或者面试,一定一定要尽量往后排。

    所以金子跟金子比,比的已经不是一般的业务表现了。出场顺序是只能听天由命的事情,在别的细节上,也许你还可以争取一下。

    3.细节决定的成败

    不知道你看过郎朗的表演没有。他是公认全世界最好的钢琴家之一,但是他的表演似乎不仅仅是音乐本身,他有一种充满激情的肢体语言。那作为一个音乐家,你需要在动作和表情上下功夫吗?答案是绝对需要。

    有人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在受试者不知道比赛结果的情况下,让他们对一场真实的钢琴演奏比赛的三位选手的表现做判断,猜一猜是哪位选手得了冠军。

    第一组受试者就好像《中国好声音》的导师那样,只听声音不看现场,他们接收的是最纯粹的音乐 —— 结果准确率只有25%。你要知道这可是三选一,胡乱选都有33%的准确率,这个成绩完全不及格。

    第二组受试者则是只看图像不听声音。这是非常极端的做法,别忘了这可是音乐比赛。结果这一组的准确率高达50%。实际比赛的评选专家,在既听又看的情况下,也就是这个准确率。第三组受试者边听边看,判断准确率还不如第二组。

    难道现在钢琴比赛变成比视觉艺术了吗?我们只能说高水平选手的演奏水平已经无法区分了,人们只能用音乐以外的东西区分他们。

    巴拉巴西的一个朋友有一次招聘,因为职位很热门,参加面试的每个人的简历都很漂亮,根本不知道选谁好……最后他选了一个人,是因为……那人当天穿了一双粉色的袜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子跟金子比,常常就是这种意想不到的细节决定成败。也许是简历里的一段什么特殊的经历,也许是衣着打扮,也许是聊天时的一个小玩笑,这些东西基本上跟工作能力没啥关系。然而如果面试官知道来的人都不差,他还可能只看这种小细节。

    当所有对手都是金子的时候,你就需要找一些特别的点来突出自己。

    | 由此得到

    《成功公式》这本书的第二条定律是 ——

    业务表现是有上限的,而成功是没有上限的。

    一旦大家的水平都接近上限,到了金子和金子比的程度,决定成败的就很可能是一些细节,甚至干脆就是纯属偶然。

    但是到了这个层次,成败的结果却越发地重要。第一名只比别人领先一点点,他收获的回报却大很多很多。泰格·伍兹的收入是其他高尔夫选手收入的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但是泰格·伍兹的水平并没有比其他职业选手高出一大截,他只不过稳定性稍微好一点点而已。业务表现是正态分布,成功的回报却是幂率分布。

    我会随便买瓶红酒。我会尽可能晚出场。我会保留一点个人特色。我会把别人的胜负看淡一点。

    中国队一遇到裁判“压分”,有人就说不要抱怨裁判了,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实力,如果我们水平比对手高出一大截,那裁判想不公平也没办法。我看这些人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 高水平比赛,你怎么可能比对手高出一大截呢?

    如果你在这场竞争中真是鹤立鸡群、脱颖而出,那只能说明你走错了赛场。这个地方不适合你,你应该去参加更高水平的竞争。

    在金子对金子的比赛中,“公平”这个词没啥意义。差距已经微乎其微,裁判再怎么样都无法保证绝对的公平。

    那既然是金子和金子比,我们当然可以说反正这些人选都挺好,选谁都可以。可是如果你是参选者,在这个胜者通吃的时代没被选中的损失可就太大了。

    那怎么办呢?首先你得是金子。其次你需要一点特色,得让人容易识别。如果这还不行,那你就只能多参加比赛 —— 一次运气不好两次不行,多参加几次,也许终有出头之日。关于这一点咱们下一讲再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功公式》3:金子和金子怎么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zd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