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要到了,打开淘宝APP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发现我一个月前买的游戏机双十一要便宜两百块,虽脸上风轻云淡,心里却不是滋味。
风轻云淡是因为买都买了,不可能退了重买;心里不是滋味是因为感觉亏了。
沉没成本或多或少知道一些,确切的意思不太清楚,相信大多数人也是如此。买了东西不久就降价,挽回不了,却心有不甘。
更有甚者,去和客服投诉,胡搅蛮缠,总想就算挽回不了全部损失,但也得从人家嘴巴里抠点什么,求得心理平衡。
360百科如此定义的,沉没成本,指的是那些发生在过去,我们无法去收回的或改变的付出。
这些付出包括但不止于金钱,还有时间、精力、感情等等。
除了金钱有所共鸣之外,大概其他方面的没什么感觉吧。
那么听听这些:
相处了两三年的男朋友,即使不喜欢,也想着先凑合过吧;
炎炎夏日,等了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快要晕倒了还不来,想着再等等,省个打车钱也好;
被导游忽悠了说是支援当地扶贫建设,买票看什么大型乡村表演,坐下来才发现被坑了,但是“来都来了”思想萦绕,忍着看完。
很熟悉吧。那这些事情怎么屡屡发生,却还是有人明知吃亏却无法停下?
沉没成本无形中考验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自尊。
恐惧自己被证明是错的,一旦发现自己被别人质疑,自己正遭受损失的时候,大脑马上就会意识到这是攻击,必须自我防御。
我们主观意识习惯于把跟自己有关的反馈,特别是有利害关系的负面反馈和自我价值相绑定。
过去被否定了,就等于否定了过去的那个自我。
自我防御机制一旦发动,就会发生为了缓解被否定的痛苦,坚持当初的错误决定。
这种本能的对抗,导致了相对于快乐,我们对于损失更加敏感。
好像赌博,很多人是先赢后输,他们往往只会记得最初赚得最多是多少钱。当由赢钱开始输钱的时候,心中一直对于赢钱的锚定不放弃,更加是为了证明自己留在赌桌上是正确的,越输越多。
生活上,在一些已经证明是希望不大,但自己已经有过投入的事情上,为了弥补错误,继续投入,仅仅只是厌恶损失。
还有,人们往往在一件事选择阶段犹豫不决,但一旦选择了,心中对于所选的事物的未来价值、发生概率高估,仅仅只是希望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防御本能占了上风,会影响我们决策的正确性。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宁愿在当下投入更多,去填过去的坑。
其实,有没有想过还有一个概念,及时止损。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就算是本保不住了,避免继续损失,敢于放弃才是正确的选择。及时的放弃,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能帮助我们在避免更大损失的同时,明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断舍离》中有一段话:“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就好比逛超市,洗发水没有了,超市买来就好了。但什么购物满两百减三十的标语比比皆是,硬要买够两百,大包小包搬回家,原本一瓶洗发水的钱,却花出了更多。这是损失了,还是占便宜了,我想大家都清楚。
舍弃了这些商家利用人们的弱点而产生的消费,只选择自己需要的才是明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