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计算机专业也有半学期了,第十周数据结构考完总算感觉松了一口气,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不足。
感觉拖延真的是个很大的毛病,只要任务有一个比较远的deadline,就会心里默认还不急,还有时间,企图得到一丝自我安慰说加油慢慢来你可以的?不,我明白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懒散找借口而已。而后到了某一天,经人提醒突然想起某个任务快要截止了,急忙扔下手中的事开始临时抱佛脚,就比如我现在离十二点还有不到一个小时在编辑博客一样。这样由deadline催生的产物能有多高的质量呢?不过是临时交差而已,若时间紧迫可能直接乱写一通就交了,甚至都没有仔细思考。那么这样做有何意义呢?仅仅是为了交上作业?这样除了花费一段时间,对于个人的成长进步没有丝毫益处。这还是硬性规定的必须要完成的明确的任务,而那些没有明确指标的,自己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比如这周把Java好好学学,没有截止的紧迫感,就会像每年的新年愿望一样,终究只是停留在脑中,无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而且很头疼的一点是每次看见很多大佬,写出很优秀的代码,而我连题目要求都不太明白的时候,会有一种很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很没用,想要弥补,可编程这个东西它不像高数线代,短时间内多看知识点多刷题就能做出来题,不能很快地得到正反馈,然后你就会开始质疑,这样做有用吗?是我的方法有问题还是我的脑子比别人笨?为什么感觉就是学不会啊?会有一种无力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也不知道问谁,因为我甚至都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这种感觉。
后来无意中看见这么一段话:
你努力了成绩没有多大改观,这并不能证明你没用,毕竟你总得为过去的懒散付出点代价,这时候你应该更加努力,欠的账总会还完的,日子总会阳光明媚的。
是的,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大一比别人落后了一年,想要一下子赶上来显然不现实,所以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打牢基础,一步一步往上走,现在写不出程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脑没有输入,奶牛不吃草怎么能产奶呢?一样的道理,一个人没有知识输入,想要短时间内获得产出是不可能的,而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要广泛地阅读课外的参考书籍,定个小目标吧,每周不管课怎么多,在保证课内任务按时完成的前提下,至少要完成一到两本课外读物的阅读,并写出一定的阅读记录和总结,不然过一段时间就全都没有印象了。
这周由于还要上交数据结构的实验报告,课外时间相对较少(看,我又在给自己找借口,我怎么这个样子),只看了一本比较薄的书,韩国作家朴晋锈写的《这样编码才规范——128个编码好习惯》,里面有些比较基础的空格、缩进、括号、换行等,不同于以前学校老师要求的怎么样怎么样是标准写法,它会向你介绍很多种方式,然后分别介绍每种的优劣,根据对比和案例综合给出一两个比较通用的写法,后面还介绍了提升性能、提高可移植性、用户接口处理等代码所需的编码规则,后面有些没有在实例中用过所以没太看明白,不过看完这本书收获还是蛮大的(快到十二点了来不及多介绍了,你看,deadline会让你忽略质量,急匆匆忙着交差,这样很不好,以后一定要改!)。
这周又结束啦,希望下周能不那么漫无目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