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作者: 梦之郎 | 来源:发表于2018-02-07 10:11 被阅读58次

    我们大都会认同,自己并非总是处于理性之中。我们会情绪崩溃,会放纵自己,会偷懒,会失控。然而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更多荒诞行为发生在我们以为自己很理智的时刻。理智或不理智,是思维层面的问题,我们真的能清楚地评价自己吗?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用大量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非理性。作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他作为当世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对人类思考做出的贡献无可比拟。

    一.大脑中的两个系统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命名它们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双系统利润-1 双系统理论-2

    系统1:类似于我们大脑的自动驾驶,速度快,消耗能量小。

    系统2:是我们大脑的理性思维,在系统1没办法解决的问题面前才会启动系统2。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但同时消耗的能量也巨大。

    根据人的大脑最小省力原则,能省则省,大部分时候都是依靠系统1来进行决策,大脑的默认的模式是系统1而非系统2。

    这就导致我们做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与计算的——但对于这点,我们甚至都一无所知。我们甚至自我认为自己一直都是很理性的。

    二、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效应

    曝光效应

    如果想让一个人对你好感度增加,你就要在他面前频繁的出现。这就是曝光效应的应用。

    当某个人、某句话、某样事物频繁出现,反复在我们面前曝光自己,就会引发认知放松,进而更容易被判定为可信的。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就被叫做曝光效应,或者纯粹接触效应。

    所以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容易放松,容易稳定。在认知放松时,动用的是系统1而非系统2,是放松,省力,直觉的。

    因果关系错觉

    我们常习惯将接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第一次做事结果很好,被表扬了,第二次结果变差了,人很容易就归因为经不起表扬。第一次做事结果不好,被批评了,第二次做好了,人也很容易归因为,需要批评指正。但实际上有另外一个原因——回归均值现象。回归均值指的是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它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但因果关系错觉,很容易让我们把这样的结果归因于是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

    三、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启发法

    启发法主要指系统1碰到一些复杂的难题时会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面前的难题,然后作出对简单问题的解答,并将其直接当做那个复杂问题的答案。这其中的那个启发了你答题思路的问题,也就被称为启发性问题。

    正因为这样简单的替代,导致产生了很多偏见。因为没办法回答解决复杂的问题,于是用简单的直觉的不准备的问题来替代回答。

    种族歧视,女性歧视,同性恋歧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大脑的非理性所导致的。把复杂的问题归于简单的问题,然后用身边的经验和个案回答问题,产生错误偏差,归于谬误。

    有效性错觉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简单的测试、对过去的分析去预测未来,并以为有效。事实上,当影响长期未来的因素十分复杂时,未来是不可测的。例如有关性格的各种测试,人格测试,由此结果断定将来会有怎样的结果,适合做什么。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人性是复杂的,人是可变化的,外界环境也是变幻莫测的。不要简单的归因,也不要简单的做出结论。

    损失厌恶

    人对于得到和损失的情感感受强度是不一样的。人们对损失的感受强度是对收益的感受强度的2.75倍。例如,失去了100元钱,需要赚回275元才能弥补回失去的痛苦。

    由此人们更喜欢规避风险,避免损失,在已经损失的事物上投入更多的经历去追回已经损失的部分。在有确定的收益时,人们更愿意安于固守。在有损失风险时,人们更愿意冒风险以规避损失,这也是很多赌徒家破人亡的人理机制。打破这样的非理性,要谨记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四、两个自我

    两个自我

    峰终定律

    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有赖于该事件峰值时刻(高潮时刻)与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评价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步决策。

    经验自我≠记忆自我

    这就引发了另一场观察——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事实上,根据峰终定律我们就不难发现,记忆自我会带有更多主观色彩,正如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经验自我记录着每时每刻的感受,却无法存储长期记忆,而记忆自我会存储整体信息,会放大典型性的部分,从而扭曲真相。

    而我们的决策行为,则有赖于记忆自我的判断。因此我们常常用记忆自我的视角来思考事情:一部精彩的电影烂尾了,我们就会说它是个烂片,而忘记它令你尖叫的部分;

    卡尼曼在书的结尾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是为了让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常被记忆自我误导,我们可以通过更好地利用经验自我,记录时时刻刻的点滴真相,来为自己的感受和决策做更好的选择。

    思考,快与慢

    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认知自己,明白自己的非理性, 是改变自我的第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只有明白了,才能有所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bn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