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初一的时候,有篇课文是《红军鞋》。
课文里面红军战士为了翻越大雪山,上级要求每人准备两双鞋。而那位战士除了脚上一双烂草鞋,就剩下腰里舍不得穿的一双“量天尺”(布鞋),这双老乡赠送的结实耐穿且感觉舒服的布鞋,挂在腰上还挡过敌人的子弹,是一双名副其实的“救命鞋”。这篇课文记忆犹新,至今都很佩服红军战士穿草鞋的勇气。
从出生到念初中,无论春夏秋冬穿的都是家做的布鞋。是那种千辛万苦做成的千层底。
记忆中的凉鞋冬天的鞋袜全是棉布做成,肥大难看且不说,鞋面脏了还不能清洗。夏季光脚穿单鞋,经常露出脚趾头,凉快倒是不假,但是鞋窝子长期被脚汗“滋润”,又添加灰尘土沫,鞋壳会生成一层老“茧”。颜色油黑且味道刺鼻浓郁。小时候伙伴们嬉戏打闹,用鞋子捂上嘴巴,那种浓烈的气味能把人熏个半死。
最令人尴尬的是,放学突逢大雨,趟着一尺深的泥水走回家,也是受罪不小。
小时候,很羡慕电影里城市的人们。夏天穿那种黑色的凉鞋,女孩甚至还穿上雪白的丝袜,既凉爽又好看。就是遇上雨水,擦干净就可以了。
那个年代农村经济基础很差,家里没钱商店也无货。能穿上时髦的凉鞋,除非有城市背景的亲戚馈赠。
记得上初二时,发现班主任就穿着一双黑色的凉鞋。男老师,当然赤脚无袜。走在铺着青砖又被磨得坑洼不平的地板上,节奏分明声音清脆悦耳。
期中考试时,外村同行见了班主任,打趣道:“哎呀,还是那双凉鞋吧,鞋底眼看磨没了”。虽是玩笑,但鹤立鸡群也是不假。
为了实现穿凉鞋的梦想,班里同学还发明创造了一双。用塑料鞋底,纳上车子内胎。穿到学校,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吧嗒吧嗒”的美妙声响,招来多少艳羡的目光。
就在那年夏季。出远门的妈妈从运城归来,意外的给我带回来一双凉鞋,让我惊喜万分,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次日晨起,我匆匆穿上凉鞋。黑暗里也看不太清它的模样,感觉透凉又有点硌脚。
上操跑步时,天色渐亮,奔跑中我瞄了几眼,很失望: 竟然是一双棕色的女式鞋。那个年代穿衣打扮颜色简单明了,黑灰绿以外和柔性的色调就是女性的专用。
不出所料,同学们看到后,都笑话我的女生凉鞋。恼羞成怒的我,果断脱下鞋子再也不穿了。不管大人们怎么劝说都决然不变。
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农村土地下放,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物质基础也渐渐丰富。
大队供销社也有了凉鞋卖,全是那种黑色的塑料凉鞋。两块钱一双。拿上大人给的钱,试了试就穿上了。教室里,男女生不约而同的都有了。上操时,整齐划一的脚步,硬底鞋与地面磕打,产生共鸣,回声在四周的土墙上来回激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