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两个“划(画)地为牢”,但不管用哪个,两个典故的意思都差不多。此文的标题之所以用到它,在当下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们每个人暂时生活的环境,与典故中所说的事情,都如出一辙。
_____题记
本来不想在此文的标题中,使用“那些” 一词。 “那些”是对业已走远的追述,眼下的确是在进行时,但各种迹象已经表明,它也即将成为过去了。再加之,等我这篇东东写好,成为正式可以阅读的文章时,大概一切就将恢复如初了。这种想法,说它是一种愿望也罢,说它是一种畅想也行,反正是美好的。再说,谁又相信突然而至的事情,终会成为常态呢?
我们的生活被打乱了,打乱亿万人们平静生活的是“新冠”___一场人人谈之即恐的病毒。罂粟花好看至极,却是毁人意志的毒素,任何美丽的外表下,都藏着致人于死地的叵测居心。而今,它能冲破现代医学的重重封锁,危害江湖,无不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话又说回来,要不是它的真正出现,我们又到哪儿去一窥这样美丽的“花朵”呢?这完全不是自我解嘲的戏言。
今年又逢鼠年,之所以有这个“又”字,是说2008年,人们还记忆犹新的“5.12”灾难,也发生在了鼠年。要不是那场惊魂的大地震,天下又有多少人知道个汶川呢?从这一点来说,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了。但2003年的“非典”,不是鼠年,何至于也那么声势浩大?发生在十多年时间里的三场大劫难,说是在报复也罢,说是在警告也罢,老天爷给人类这一连串的讯息,想必我们已经接收到了,应该好好加以重视。
“新冠”没袭来之前,我们三口之家于年前就回到了川北的老家,打算在乡下与久别的亲人,过一个悠哉游哉的新年。
闭塞的乡村生活是恬静悠闲的。平时获知外界的消息,也常常慢了半拍。这次,春节期间,在外地早已炸了锅的“新冠”病毒,在我们那儿依然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要不是妻子所在医院的收假通知,我们真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妻子退了高铁票,好不容易从网上抢到了一张返昆的机票。而我呢,由于有事提前到了成都,本打算晚些时候回昆。在成都的那几天,我和小妹们一家,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度过:去超市购物,快进快出;到楼下小公园里透气时,瞅准没多少人才去,当路遇其他人时,也并不近身,远远的躲过。其他时候,我们只得透过玻璃窗,看外面的风景……
我也不得不改变行程了。当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万一疫情袭卷而来,被隔离在了异乡怎么办?万一疫情大暴发时,我们这一家人分散多处,仅仅是彼此的牵挂,就让人瞅心难受。所以,我也弃走陆路、改为空中走廊,抢先回到了昆明。
机场已经没多少人头可以攒动了,进城的大巴司机,也不像以前那样一定要满员才出发,车上稀稀疏疏约莫十几个人。沿途的车辆也一改往日的拥挤,行人稀疏的街道,是清一色的冷清。
打开房门的那一刻,我们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了。家格外显得亲切可信。
接下来几天,每天雪片似的新闻铺天盖地。飞机停航了,高铁停运了……在回味戈尔巴乔夫那句名言:“生活将惩罚迟到者”时,我暗自庆幸自己迅速作出的决定,是多么的具有前瞻性啊。
当晚,我们吃的面条,这完全是按照有啥吃啥的想法实施的。我们的返程票本来是初五中午二点多才回来的,那时超市开了门,买的蔬菜新鲜。而在出发之前,我们一古脑儿地吃空了存货。没想到要提前回来,当然就只能将就着吃了。
第二天,妻子很早起来简单收拾了一下,出发的时候天都不大亮。按往日的习惯,她应该有几分钟的化妆时间,可从那天起就改了。因为公交车停运,她得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走路。不仅如此,我们每早吃的那杂粮稀饭,也改成了饼干加牛奶,边走边吃方便些。
后来,她说她们要去高速公路排查过往的车俩、要去小区为居民量体温……几乎天天如此,我也跟随她要走一段,路上再说些宽心的话。我们每早在相同的路口分别时,我都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种悲催的感觉。以一天长长的日子为限,等她归来的好消息。

往回走的路上,我仍钻进以前常去的路边菜市场,菜贵得有些离谱。卖菜的人少之又少,看到他们我就想起了妻子,他们都是为了生活奔波的人,值得我尊重。尽管我戴着防护的口罩,但从他们手上,我接过找补的零钱时,根本没什么顾忌,因为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人,不可能得“新冠”,也不可能传染给我。
接下来,疫情的肆虐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和想像,它简直就是无孔不入的魔兽。每天早上准时醒来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小收音机,充斥耳朵的都是疫情播报。
尽管我们也提高了认识,并也从行动中加以落实了:已经在用戴手套的手,按电梯和单元门了,回家的鞋子要消毒了,回来的手要清洗了,矿泉水送到楼下,也由自己去取了……还是心虚得很。就像我们常说的那句顺口溜:“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是的,在降妖伏魔的药品还没有出来之前,我们只能划地为牢,躲避是当下最好的办法。
妻子天天下班到家都很晚。我本来就没班可上,而儿子读书的学校也还没有开学。我们这两个宅家的闲人,面对日复一日、长长的白天,他要什么样的自由都满足,只要不出门去。我当然不用担心我自己了,我是一个有事可做的人。
我的书房有我全部的乐趣。从买第一本书开始,我就写上了购书时间,后来又编了号,藏书已经有两千多本了……我写的那些小说散文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是对它们融汇贯通后的产物。所以,“新冠”病毒对我来说,实际并没什么影响。我从事的这个行当,也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但有一点我怕吵闹,倘若静不下心来,才是最要命的。
我爱喝茶,幸亏有存货。几个月前未卜先知地去战友那里,一下子拿回好几饼普洱茶,所以我也不担心断货。每天在看书累了、写作需要醒脑时,就以喝茶的方式调节调节。
面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长此以往”,我该思考另外一些问题的解决之道了___那就是身体岀现的肥胖,以及缺乏运动而导致的肌能失调。以前我和妻子总爱“饭后百步走”,小区的中心地带,没有车来车往,散步的人很多,几乎到了擦肩而过的程度。再说,白天我写作的间隙,也经常到楼下去醒脑。可这“新冠”的倏然而至,限人于足不出户,才是最讨厌的。

儿子本是个不爱动的人,但也憋不住了,有天晚上硬要出去透透气,一家人紧张出门的样子,让我想起了“老翁遇墙走,老妇出门看”的诗句,路上妻子看到有人大包小包购物回来,便悄悄给我说,你看那些东西,是拖进鼠洞里去吃的……
一回家,儿子就不服气地说,你们那贼精精的样子,好像人人都有新冠病要传染似的……
他的这一番纯属想发作的言论,我们都清楚,一向爱网上购物和爱点外卖的他,一下子双双断供了,还会开心吗?
妻子很柔顺地回答说,人家还不是也怕我们给他们传染?
这个“新冠”,烦死了,看我以后不收拾它才怪……
儿子与妻子的对话,也让我听出了一种弦外之音,我心里也怪罪于惹祸的“新冠” 。人们几时像今天这样,你怀疑我,我怀疑你的?人们又几时这般的划地为牢,自我封闭、自我隔绝了?
于是,一天中午,我给几个常联系的战友去了电话,有人一开口便风趣地说,哈喽,你还在呀?有人干脆说,没找“新冠”娘子去呀?那么漂亮……
哥们,过火了哈,诅咒我死吗?等过了这阵,咱们再聚哈……
那是必须的!
听到久违的声音,不打情骂俏都不行。
一个很好的现象,许是人人期盼的吧?阳光一天比一天艳丽,地表温度一天比一天升高。冬樱花与李子树花已经次第开放了,垂柳也已返青……
这些都是令人放心的好兆头。
(图片来自网络,向原创者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