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48573/30d9ecbae7a2ea2b.jpg)
幸福这个话题曾经成为某年春节前的热点,虽然热点已经过去了,但幸福这个话题却是永恒的,每一代人、每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都多少会想到它。
可是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答案是不同的,有的人幸福在来世,有的人幸福在儿女身上,有的人幸福在当下。在我看来,幸福在当下。
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写了一本关于幸福的书,叫《被讨厌的勇气》,同样是这位阿德勒,他还写过另一本伟大的书《自卑与超越》,樊登专门做过解读。
在阿德勒看来,人们天性就是追求幸福的,但是这件事非常不易,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奋斗的人,他们的内心有着挥之不去的焦虑感。阿德勒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做你能控制的事。
这听起来像一句屁话。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很少能做到。我们试图去操纵和控制别人,或者因为感受到别人这样的企图而心烦,我们常常将幸福建立在环境改善上。想起一位长者讲的故事。
他和孙女过马路,遇到红灯,祖孙俩在等灯。因为他告诉孙女,这是交通规则,孙女也接受。可是有些人不顾红灯,两三个人结队就径直过去了,孙女不解:“爷爷,为啥他们能过?”
“孩子,对于交通规则,有的人选择遵守,有的人选择不遵守,但是我们知道遵守交通规则是对的做法。有的人不遵守,我们管不了,但是我们可以管住自己。选择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觉得它是对的。”
孙女的不解也是我们的困惑,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普遍存在,是不是别人搞潜规则我们也要搞呢?我们要跟别人比坏和比惨吗?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个稳定的价值观。要形成稳定的价值观,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别人灌输给你的,而是你在处理与他者的关系时慢慢领悟的。当然,这里面毫无疑问有教育的影响。
具体到方法上,在阿德勒看来,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需要做三步。
第一,自我接纳。这意味着你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和清晰的自我认知,你知道自己的梦想、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困境和短板。你长得好看,其实就像中了彩票,没中呢,也不必自惭形秽。吴军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总的福祉大概是一个常数,你在这方面占得多,另外的方面就占得少。如果你看到一个样样都强,那很可能是,你只看到了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所以,接纳自己,把目光聚焦在如何发挥优势上,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第二,他者依赖。在一段较长的关系中,或者干脆说亲密关系当中,我们面临的是重复博弈。阿德勒主张事后惩罚,在第一次合作时,选择无条件地相信别人,如果别人有负于你,再惩罚他不迟。这其实不难做到,多数时候,以诚相待,人亦诚而应。你给了信任,别人一般会珍视。可是遇到人渣怎么办,抓紧脱离亲密关系,不要犹豫。
那在单次博弈当中呢?这个就要看你的价值观了,如果你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可能就会防着。当然,现在也有许多机制来填补信任缺少的地方,比如支付宝的机制、被广泛应用的合同等。但即使如此,仍然会有一些无良症患者不受约束,他们会以损害他人为乐。对于这种人,用法律武器对付他们。
如果你处处防着他人,幸福感会打折扣,因为在你看来,这个世界是黑暗的,他人即地狱。不如选择更正向的价值观,就像特蕾莎修女所说,假如你爱至成伤,你会发现,伤没有了,却有更多的爱。
第三,他者贡献。这点是说,我们应当选择关注共同体,比如你在一个组织或团体中,可能不是核心岗位,但是你一样可以做出你的贡献。在中国的千万个家庭中,有千万个妈妈无私付出,为家人准备美味的饭菜,完事还要洗碗。她们没有怨言吗?可能有,但是一想到为这个家所做的贡献,她们会有一种幸福感。这个话题涉及分工与合作,比如家庭,家务也好,别的事也好,商量着来总是好的。
在这三条的基础上,我想还需要考虑一个团队乃至整个社会的总福祉,一味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管不顾他人,也不可能获得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