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很幽默。
婚后第一年五一放假回老家,家人一起去山上游玩,老公和他弟弟在一个水塘里钓鱼,婆婆说:把鱼钓上来咱生吃了啊!听到这个,我很好奇地问老公,这池塘水不怎么干净,鱼也肯定是普通的品种,怎么可以生吃呢,我印象中只有三文鱼之类的才可以生吃啊?老公大笑不止,对我说:“这是在讽刺我们根本钓不上来鱼呀!”
婆婆在老家经营着一个百货小店,因为来郑州帮我照看孩子,只能交由家里的弟媳、嫂子及孩子的爷爷来打理,一年左右的时间她带着孩子回去看了好几次,大概是不放心他们的经营,回来后果然对我说:“那个商店只能我来管,你爸他们都不会接人待客做生意,看你爸说话吼吼哩,你嫂默默哩,小蕊噻噻哩(指弟媳),没一个让客人感觉舒服的,慢慢都没人来买东西了!” 这几个词带些地方特色,但是也容易听懂,并且把每个人的特点说的很形象很准确,听完我就笑的直不起腰了。
婆婆很能干。
婆婆说她8岁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跟着她的奶奶在学校门口卖小文具,一个作业本一分钱,利润只有二厘。她成家后靠手工制作点心养活一家子。大概是这些经历,让她早早地体会了“做生意”这件事以及其中的一些道理。
2002年时婆婆开始经营一个小商店,这个小店在街上总是开门最早、关门最晚的,所售商品不过是针头线脑、烟酒饮料、各类生活用品等,家里人常劝她集中做烟酒饮料,不要搞太多种类,像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又累人又没钱可赚,但婆婆坚持做自己的,她的理论是:只有商品齐全,才有更多的人愿意来我这里,这些小东西赚钱少没关系,把关系搞好了下次他还会来我这里买,并且他肯定还会再买别的大件东西,生意就是要这样有回头客、细水长流。我知道在今天的商业上讲,婆婆的策略都是正确的:延长营业时间,利用漏斗原理扩大引流,维系好保有顾客等等。但是她一个人要应付这么多事情太累了,每次回老家就几乎没见她消停过,不是整理货品,就是招呼客人,一双大手青筋突起布满老茧,总是用两手托着腰,但是能感觉到她打理着这个小店带来的内心满足和精神喜悦。
婆婆双手灵巧,儿子的大小里外、春夏秋冬的衣服,都是她抱着孙子坐着公交跑到棉纺市场买布回来,自己裁剪、自己用缝纫机做的,又贴身又好看又可爱,好多人看了夸赞不已。去年我有了女儿,婆婆在老家的缝纫机坏了,她愣是用双手一针一针给孙女逢了两套冬天的小棉袄,女儿穿上非常好看。
婆婆在腌菜上也很擅长,她自制的豆豉、臭豆腐、芥菜丝、各类酸菜、咸菜,每样都非常可口,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大包小包的带一些。
婆婆很豁达。
婆婆常说读书不是唯一的路。老公三兄弟中,只有他自己读了大学,哥和弟很早就当兵去了,大概是两人在学习上没有多大发展空间。对此,婆婆在我和聊天时很坦然地说:“一个孩子一个样,不是非得人人都上大学,只要身体健康有双手,靠劳动一样能养活自己!” 现在的哥、弟两家生活幸福美满,也印证了婆婆的理念,不见得非得走读书这一条路才能过的好,在既有的条件下努力打拼一样能换来美好生活。这个观念也影响了我,对孩子的读书持开放开明的态度,不会过多地期望和强迫。
婆婆常说:别人对你做的十件事情,如果九件都是坏的,只有一件好的,那就永远记得这一件好,把其他九件坏的都忘掉。婆婆自己兄弟姊妹妯娌众多,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磕磕跘跘再所难免,在来郑州帮我带孩子的那些日子,她回忆起自己娘家的诸多往事,就把 “只记得人家一件好” 的话常挂在嘴边,说这样你再和别人来往的时候,心里就平衡、不会计较那么多了。
婆婆也有些忧郁。
婆婆爱看《康熙大帝》《雍正王朝》这样的历史剧,其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历史的跌宕起伏,她都能总结一二。婆婆还能通读《红楼梦》,对里面的故事和人物了如指掌,对一个大家族繁华之后的衰败悲剧深有共鸣,原因是婆婆的娘家原是地主,在解放前的县城里富甲一方,解放后遭遇苦难,一家人艰难度日,她自己读到小学五年级便退学了,因为有同学总是欺负她是“地主家的女儿”,让她无法安心学业。每当讲起这些往事时,我能从婆婆长长的叹息中感受到她的郁郁之情。
婆婆离开了我们。
2018年6月的一个凌晨,婆婆经营的小店失火了,她就住在那个小店的隔楼上。当天晚上老公急忙忙往老家赶了,我也心焦便给弟媳打电话询问情况,没想到是婆婆接的电话:“没一点事儿!啥事都没有,你把两孩子照看好就行了!”声音听上去正常有力。没想到这是我们婆媳的最终对话,因为烧伤面积很大,经过大半个月的治疗,还是没能留住她,走时67岁。
本来身体健康、善良能干、一切安好的婆婆,突然遇此灾难离开我们,全家人无尽悲痛。我想起她常常说的:人生就这短短几十年,一家人要天天在一起,互相关怀体谅,爱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吵架?
是的,婆婆一走,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人生太仓促,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爱,做所有与爱相反的事情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感恩生命中这一场婆媳遇见。也愿婆婆安息,如果有来生,还做这些孩子们的妈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