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梳理一遍我的第一款短视频产品吧,虽然夭折,但是独立把一个东西从无到有的做出来,还是感触良多。
我司是做3d人脸特征点捕捉技术的,以B端技术服务为业务主体,老板希望拓展C端的形态,于是就有了这个项目。
刚开始进公司的时候也略懵,感觉技术有些小众,于是一个礼拜内大致了解了技术可以做的事情,在业内的优劣势,并做了同技术、相似技术的公司的调研。技术能实现的,1.对脸部特征点进行操作,比如改变五官形状颜色、使五官平移旋转等变换、识别五官动作(47种表情)、在脸任意位置叠加东西/纹理、多人之间换五官换脸等;2.同步输出脸部表情(特征点变换),实时驱动;3.由平面图生成人脸的3d模型。
而我的工作,就是想办法利用这些技术,去做一下C端的产品尝试。
做了一张巨大的脑图,罗列了我们的技术优势/壁垒在哪,技术能应用于哪些领域、该领域机会如何、现有竞品?相比我们有何优势?细分用户和如何切入?盈利模式的可能性?基于我司的资源情况,对于动画、游戏、直播类,我们更适合做B端服务,可以切入的是短视频工具和小游戏;
看了国内外类似技术的公司,苹果收购的faceshift做软件制作电影游戏虚拟人物,表情细腻精度高;steam上比较火的facerig,是可以用自己脸实时驱动虚拟形象,对方的表情完全由自己控制,可以自己配音,并可以将虚拟形象输出到视频聊天和直播之中,缺点是只用于web端(当时是,后来新出了手机端,只是手机端不能像web一样输出虚拟摄像头至别的软件),且还需网络摄像头,看了steam下用户评论,有反应光线暗时的捕捉、眼睛小、眼镜反光捕捉不好,吃CPU等问题,大部分我们可以解决;这个玩法挺不错,在会上raise了出来,手机端可以做,facerig的用户也表明了这种期待,但是关键在于这种玩法要嵌套什么样的场景,最好还是线下曾经流行过的场景,于是我们想到了个很有可能会火的小游戏,出于保密我不便透露,结果是,大家一致认为VR场景略弱略小众,后来项目被往后放了;
国内,像face++,商汤等大玩家,切入的是安防领域,一是我们没有大量人脸的数据库,现在做起并不能快速超越对方;二是安防领域总有一些渠道资源上的考量,非政府的商业化暂时没有很能成规模的想法;总之,考虑再三,我们觉得从娱乐方向 比较稳妥。然后看见了商汤提供服务的faceu,以及faceu参考的snow,这是可以考虑的方向之一。
至于生成3d人脸的技术,小偶曾经借拜年场景火了一把,沉寂一段时间后在国外又火了,主要是明星的示范作用和文化的契合,小偶生成模型偏慢,安卓版技术上不稳定所以没出这个版本,这个在我们这里也类似,它选择的领域还是偏女生向的换装装扮类,只不过是从2d的网页换装小游戏变成打扮3d版的像自己的芭比娃娃,然后输出各有趣模板的小视频分享,很有意思。其实这和facerig的例子差不多,关键是你生成自己的3d人像后做什么,要嵌套怎样的场景。要说此类的商业化,我搜到一个叫逗偶的app,虽然美观上远不如小偶,不过用3d打印自己的人偶的方式盈利倒是个不错的思路。因为技术上的不够成熟,我们暂时放弃了这一块,先做别的。
说回faceu,faceu是个很成功的产品无疑。技术上、一部分是类似in的贴纸的动态化,实时跟踪人脸,不用手动去调整大小位置,大大降低了操作门槛,且萌萌的兔耳猫耳水手服、害羞红晕等等这些二次元元素,既然在图片、动画领域那么流行,则在短视频上也如此,一部分是脸变形的鬼畜效果,不管是刘梓晨脸,变肿变形,吐彩虹等,对于90后搞怪的心来说简直无法抗拒,还有大量场景类,技术含量不高,但是暗合用户想看到自己在不同场景下的可能性的心理。faceu推火后出现了大量跟风产品,同质化严重,不过我认为其成功的最大原因是,1.虽然snapchat、snow在前,但它是国内该领域第一个火的产品,这是先发优势,定义了一种新的自拍方式;2.核心在美颜效果,道具和玩法只是附加,正是因为把自己拍好看了,用户才会持续的着迷于这种自拍,朋友圈里就有妹纸一直发faceu自拍的。当然,其他的诸如推广的时机等等也很重要。
我曾总结过朋友圈刷屏的各个东西,包括围住神经猫等H5小游戏,好友印象柏拉图等社交类,歪脖长草脸萌微笑挑战等自拍等等,其共性有1.降低门槛 2.新奇 3.体现自己的某种特质/标签 4.提供社交货币;人愿意在朋友圈分享的东西,大多是 1.在不同状态下的自己的可能性(好的那部分)2.希望了解别人眼中的我 3.希望别人了解我希望他们认为的我;想要大量分享,基本也逃不出这些。
那么,我们和faceu比的优劣在哪呢?一是我们自己掌握技术做拓展,会发现他们外包给其他技术服务而发现不了的玩法,比如更多的脸部表情驱动、3D道具、甚至和设备定义的交互方式结合的诸多玩法;二是faceu的道具贴图质量其实不高,不管是素材还是点的定位,我们都有信心比它做的好的多(然而如果是自拍的话,这不是核心考虑的,用户对此的意见不大);而劣势也明显,一是后发劣势,导致我们不可能做跟它一样的东西,必须做出差异化或者做一块垂直市场(因为审美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二是我们的团队几乎只有技术宅男,基本上没多少人会自拍,在做美颜上完全比不过厦门的公司…说的委婉些,就是没那个基因…
然后我们定位在了B站那帮用户上,以90、95后年轻群体为主,包括宅和伪宅,对新事物接受度高,熟悉互联网,娱乐消费多的那部分人。显然,这是目前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人群。
在定下短视频、娱乐、工具的大方向后,我们开始了N论头脑风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