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工作,避免不了要跟公文材料打交道,于是校对核文就成了机关一项经常性工作。
近几周开会,领导逢会必讲公文材料中出现低级错误的问题,但依然不见杜绝。
昨晚,给同事代呈一个文件,6页纸的内容出现三处明显错误,包括把“问题”打成了“间题”,把“此页无正文”打成了“此业务正文”,还有一处词语重复的,领导愤笔在文件首页写下“何时能杜绝低级错误?”这样的灵魂拷问。
前几天,我也犯了一次低级错误。在给上级领导编送的一本手册里面缺了两个字,事前毫无察觉,后来别人再次校对时才发现,我惊出一身冷汗。
近几年,公众曝光的低级错误也有不少。大街上仅仅十多个字的展板、宣传标语也出现错字漏字,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像这种因为低级错误引发公众舆论的,一般都要进行处罚。
错别字词、标点符号、格式等公文中的低级错误,大家都想杜绝而又好像难以避免,一直以来都令人非常头疼。
以前,觉得校对不就是找个错别字吗,认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现在对校对工作越来越刮目相看了,校对工作不仔细,出现低级错误,搞不好会影响公文质量、影响领导和基层的印象,甚至影响工作的开展。
公文材料中出现低级错误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来看,人的知觉是整体加工,一般阅读式的检查是难以发现问题的。从主观上来看,受个人心里浮躁的影响,自己搞的东西自己有时多看一眼都头疼,于是校对时往往草草了事。
低级错误出现一次情有可原,出现两次领导就会有看法,如果接二连三的出现,那领导可能会认为是态度的问题,这对于个人成长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降低乃至杜绝低级错误,也是有法可循的。
读一读,公文成搞之后,多读一读,一定要读出声来,调动多感官参与校对有利于问题的发现。
放一放,如果时间允许,公文成稿后可以放个半天一天时间,回过头来再看,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
换一换,与同事换着校对彼此的材料,自己写的东西自己发现不了问题,别人往往能够很容易看出问题来。
最后,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个校对原则,比如一份公文在完成后自己应该至少校对三次以上,至少经两人以上校对等等,否则决不出手。
校对是一项细活,简单但是繁琐,需要耐心再耐心,这样才能尽可能把低级错误消灭在自己手里,最大程度保证出手公文的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