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刚经》——熊逸

《金刚经》——熊逸

作者: 贺氏育发堂 | 来源:发表于2018-10-28 23:18 被阅读0次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属于大乘佛教般若类的经典。

    “金刚”的意思是最坚硬的金属,无坚不摧。“般若”的意思是智慧,但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洞彻佛法的智慧。“波罗蜜”,也叫“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彼岸就是苦海的对岸,苦海就是六道轮回的现实世界,所以“到彼岸”意味着达到涅槃。

    那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顾名思义,是用无坚不摧的佛法智慧度化世人的一部经典。

    《金刚经》教给人无坚不摧的般若智慧,这种智慧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所以既不该执着,也不该留恋。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初步具备了般若智慧,理论上说,距离成佛就不远了。

    《金刚经》在用“缘起性空”的视角来解答“无我”这个老问题,努力破除语言的幻象和感官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各种整体性。《金刚经》并不复杂,核心义理其实仅此而已,经文很有印度人的不厌其烦的风格,翻来覆去都在讲同一个道理。

    很多人之所以看不懂《金刚经》,只是因为缺乏佛学基础,跨不过阅读门槛。现在你已经有了前边十二讲的基础,理解《金刚经》绝对不是难事。只是,理解起来虽然不难,接受起来却非常不易。

    1. 破相:两个字概括《金刚经》

    《金刚经》偏重理论。为了让你好记,我把它的核心精神归纳成两个字:破相。

    《金刚经》翻来覆去讲的道理,都是在从各个角度帮你破除对“相”的执念。

    先来读一句《金刚经》的名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相”是佛学里边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的涵义比现代汉语里的“形象”要广。一切事物的形象、性质,我们对一切事物赋予的概念、定义,都叫“相”。简单来讲,你能想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相”。

    如果你摒弃一切杂念,满脑子都是佛法,那么很遗憾,佛法也是“相”。既然《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你想到的佛法也是虚妄。

    如果连佛法都是虚妄,学佛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意义,首先是帮你破除妄念。

    《金刚经》实际要说的是,抽象的佛法当然不是“相”,因此也就不是虚妄。但如果你的头脑当中形成了一个叫作“佛法”的概念,并且执着、拘泥于这个概念,认为这个概念就是佛法,那你就犯了“着(zhuó)相”的错误。所谓“着相”,就是拘泥于“相”。

    你该做的,是要破除“相”对你的干扰,认识到世界的“真相”。

    “真相”这个词就是从佛教来的,只不过我们今天所谓的各种“真相”,在佛教的语境里边依然属于“表象”,而所谓“表象”,归根结蒂都是“假相”。

    怎样去认识佛陀所谓的真相呢?方法说起来并不难,只是做起来很难,因为太反人性了。

    前边讲过“集合名词”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每想到一个集合名词,每看到一个集合体,都要把它拆碎来理解。

    比如你看到一座山,你要摆脱普通人“看山是山”的眼光,把山看作无数岩石、土壤、植物在无数因缘作用之下的动态聚合。换句话说,山不是山,而是无数岩石、土壤、植物在无数因缘作用之下的动态聚合。

    你也许会问:“人的意识呢?”

    答案是:同样是聚合体,无自性。

    我们在世俗生活当中,都在“假定”人和物有着一贯性,但这只是假相。

    比如你看到一只猫从左边钻进桌子底下,从右边钻了出来,你的视线并没有一直追着它,你怎么知道两次看到的是同一只猫呢?那其实是你脑补的结果,不自觉地运用了推理能力。

    正因为有了这种脑补能力,所以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才是一个连贯的世界。

    同样,我们在世俗生活当中,也天然会用整体眼光看世界。这种整体眼光,正是心理学所谓的“格式塔”。

    比如我们看到三根线段交叠在一起,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看到一个三角形,即便线段画得不直,甚至完全没有构成封闭的形状。

    这是亿万年的进化为我们的大脑塑造出来的认知能力,缺点是很不准确,优点是非常高效。高效意味着反应快,也意味着最能帮助大脑节能。在严酷的生存竞争里,高效和节能远远要比准确来得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陀的方法其实是让我们反过来看世界,牺牲高效和节能,仅仅追求准确。这当然很难做到,所以才需要刻苦修炼。

    当逻辑进展到这一步,就需要告一段落了,因为继续推衍下去,就会出现那个我们已经多次遇到的尴尬问题,那就是“谁在修炼”。仍要追问的话,还会出现一个更加尴尬的问题:“修炼成功之后,谁能跳出轮回?”

    两个问题里边的“谁”,意味着修炼和轮回都要有相应的主体才对,然而“主体”的概念已经在“缘起性空”的理论里边被破除掉了。“缘起性空”推衍下去必然会得出“无我”的结论,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破除了“我相”,结果让教义变得进退两难。

    我们不妨本着“十四无记”的指示,把疑难问题悬置不论,继续看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进展。

    2. “破相”的两个路径

    佛经经常写得很啰嗦,同一个道理总要翻来覆去地说,甚至每说一次的时候,还要把前提和背景重新交代一次,这是印度人特有的风格。《金刚经》在佛经里边算是很简略的,这也是它能够在中国流行的原因之一。但即便是它,以今天的行文标准来看也算很啰嗦的。

    《金刚经》全文讲的都是“破相”的道理,把所有的“相”都破除了,心里就没有妄见和执念了,也就见到真正的佛法境界了,这就是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破相”的具体路径有两条:一是从空间上破,二是从时间上破。从空间上破,万事万物和任何名词概念都是集合体,不是独立自存的实体;从时间上破,万事万物从“集合体”的角度来看总是瞬息万变的,没有确定性和一贯性。

    所以在全部《金刚经》里,你最需要记住的只有两句话:

    一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泛言“破相”;

    二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从时间上“破相”。

    所谓“有为法”,这是佛教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一切处于因果关系当中的事物。我在前边讲过,对因果律的认识是佛陀的一大创见,因此有了“缘起性空”的理论,所以“有为法”也叫“缘起法”,这两个词说的其实是一回事。

    你当然会想到: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东西不在因果关系当中吗?答案是:没有。所以你耳闻目见的一切现象都属于“有为法”。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让你摆脱“有为法”。

    和“有为”相对的概念是“无为”。我们看到佛经里边的“无为”,千万不要把它当成《老子》哲学的“无为”,这完全是两回事。《老子》的“无为”在佛学里仍然属于“有为”,佛学的“无为”是指摆脱因果关系之后的状态,也就是涅槃状态。当你摆脱“有为”,进入“无为”境界了,你也就涅槃了,成佛了。

    “无为”或者“涅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者说到底是怎么一种状态,是活着还是死了,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是活在我们当下这个时空里还是进入了另外一个时空,佛陀没给出过明确答案。

    这就导致了后来佛教各宗各派各有各的解释,还把“无为”细分成若干种,诸如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非想非非想处等等等等,很复杂。我就不展开讲了,你现在只要明白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的一切一切都是“有为法”就可以了。

    “有为法”的特点就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金刚经》里边最美的一句话,明朝才子唐伯虎号“六如居士”,所谓“六如”,就是从这里来的。

    “六如”的特点是不稳定,转瞬即逝。于是功名利禄也好,美食美色也好,都像“梦幻泡影露电”一样,所以都不值得你上心。

    同样道理,人也好,家庭也好,国家也好,小到海誓山盟,大到民族大义,也都像“梦幻泡影露电”一样,不值得你上心。

    前一种不上心很容易得到广泛的赞同,但后一种不上心就和一般的道德伦理有冲突了。如果拿出“知行合一”的态度,虽千万人吾往矣,不上心就是不上心。但多数人都做不到,所以才有了各种调和论。

    《金刚经》并没有彻底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是向着真相前进了一小步。从佛学内部来看,这并不令人遗憾,因为终极问题根本就不是修行者应该去关心的。

    《金刚经》——熊逸

    《金刚经》的核心纲领,归纳为两个字:破相。

    在全部《金刚经》里,你最需要记住的只有两句话:

    一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泛言“破相”;

    二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从时间上“破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刚经》——熊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kv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