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第六
《大宗师》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是讲,人由出世的修养而超凡入圣,完全解脱,等于是《庄子》前三篇的总论。一个人能够做到了了生死,然后才可以入世做人做事。再加上《人间世》与《德充符》的引申、解释、结论,这样才算完成了一个人,人生的价值也就是这样。这样一个人,才够得上称为一个大宗师。
《大宗师》下半部分,等于儒家所讲有成就的君子,包括《礼记》所讲的儒行,说明一个儒者,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做一个人。一般认为《庄子》是道家的思想,表面上看起来跟儒家两样,实际上原则是相同的;尤其这一篇,主要是讲对生命的认识。这个命在哲学的理论是天命,在实际修证,就是认清楚生命的来源。如果研究命是什么,等于业,这个业,就是生命的一股力量,叫做业力或业气。
天命与自然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天,代表形而上超越宇宙万有生命以外的那个东西。“天之所为”, “所为”是个现象,天的作用;“天之所为”,不是天之“能为”, “能为”是天的体性。“能”跟“所”要分开。
我们人的生命,同宇宙自然法则是一样的,所以如果能够知天之所为,然后“知人之所为”,了解人为的各种人事道理;包括了我们生理的变化,精神、思想的变化等等。一个人的修养学问到了这个地步,“至矣”,到了家了。
“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一个了解道的人,了解人精神方面的法则,就会知道疲劳一定要休息、要睡觉;睡足了一定要清醒。等于自然界的天地一样,白天过完一定是黑夜,春天过了一定是秋天等等。人类的知识学问,应该是回转来找自己所不知的;我们所不知的是生命的本源。
(知道天道自然运化,也知道人类的主观所为,可称得上是认知的极致了。知道天道运化的自然之理,这是由于顺应自然的道理而得知;知道人类的后天所为,这是用人类智力所能知道的道理,去顺应智力所不能知道的)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让自己享尽天年而不至于中途死亡,这也算是智力的极致了。)
知识学问非绝对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但是,这个道理还有毛病,知识都是相对而求出的结论,然后才定一个恰当的名词,做一个恰当的了解,这是普通的知识。“其所待者特未定也”,知识都是相对的,比较性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认识的正确与否,必须依赖客观对象的验证才能确定,而所依赖的对象却是变化不定的。)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我们所谓了解这个道,乃至这个天,怎么知道这不是人为的解释呢!
(怎么知道我所说的天道自然不是属于人为呢?所谓的人为不是属于天道自然呢?
真人的行事风格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得了道的人就是真人,到达真人这个境界“有真知”,那是真智慧。
“何谓真人?”什么叫得道的真人呢?“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逆”就是迎,“寡”就是少。“不逆寡”就是顺其自然。我的命嘛!无所谓,一切不贪求,这是“不逆寡”。什么叫做“不雄成”?雄是英雄,自己觉得了不起,是机心,用心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一切的成功很自然,没有成功与失败的感觉,命嘛!就是这个样子,无所谓。“不谟士”,谟同谋一样的;不谋就是不打主意,不求!
(只有有了真人才可能有真知。什么叫真人?古时候的真人,不违逆微少,不自恃成功,不谋虑事情。)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过而弗悔”是两个观念,“过”,所犯的过错,也是无心而做的;“而弗悔”,没有什么,一切过去就过去。“当而不自得也。”为人处世也有两个观念,“当”就是现在,现在也没有觉得什么了不起,过去不追,未来不妄想。当在现在的时候,“而不自得也”,也不想把现在抓住。
(像这样的人,错过时机而不后悔,正当时机而不自得。)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
人修养到这个境界,已经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他爬高不会恐惧,到水里也淹不死,到火里也不感觉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登假”就是登退的意思,是超过无量无边,因为他心的境界已经达到无量无边,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一切知觉感觉同他毫不相干;身体也忘掉了,这个叫真人。
(像这样的人,登高不发抖,入水不沾湿,入火不觉热。这是他的见识达到了大道的境界才能这样。)
真人的生命现象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真人“其寝不梦”,夜里不做梦;其醒也无梦,白日也不做梦,就是那么坦然,所以“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吃东西无所谓,“其息深深”,一呼一吸的中间,好像停了一样,叫做息。“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这个呼吸往来,那股保留元气的息,每一次都到达了足底心。“众人之息以喉”,我们普通人呼吸是靠肺部的,只是身体的一半。
(古时候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不烦忧,饮食不求甘美,呼吸深沉绵长。真人的气息通达脚跟,众人的气息仅存喉咙。)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所谓“屈服者”,是心中有烦恼,不服气,我们任何人都是很屈服的,都活得很窝囊,很委曲;为什么呢?心里头都有一股烦恼压在那里,无法跟人家讲,每人心里都有痛苦忧烦。“其嗌言若哇”,所以讲话,嗌嗌嗌……人生多么可怜,心里都很屈服。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一个人,世间的欲望愈多,天机愈浅,人愈聪明,本事愈大,欲望也就愈大;物质文明愈发达,人的欲望愈多,则离道愈来愈远。
(在争辩中被人屈服的人,他的言语塞在喉头中,就像要呕吐一样难受。凡是嗜欲深的人,他的天然根器就浅薄。)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古来得道的人,他也没有觉得活着很痛苦,也没有怕死,死也无所谓,活着也无所谓,这两样他看成一样。“其出不䜣”,“其出”是指生命的用,“不䜣”就是也没有什么高兴;“其入不距”,收回来也没有觉得与外界有距离,“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生命活着很舒服,如此而已。
(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贪生,不知道怕死。出生了不欣喜,入土了不拒绝。无拘无束地去世,无拘无束地来世而已。)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这是人生真的价值了,“不忘其所始”,一切的作为,不要忘掉最初的动机,“不求其所终”,也不要追究结果是什么!无始无终,忘记了时间观念,忘记了空间观念,只对现有的生命,悠然而受之,冷了加衣服,热了脱一件,饿了就吃。“受而喜之”,假使痛苦来呢?高高兴兴地接受就是了;这就是理念的境界哦!“忘而复之”,忘掉的,没有的东西,“复之”把它恢复了。忘掉了生命从哪里来,那个本有的生命的境界,就是我们婴儿时候那样。“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用心去求道,“不以人助天”,不要以人为的方法,去帮助自己的天机,就让它自然,就是这个自然样子,只是当下。只有现在,生命就在现在这一下。当下即是,“是之谓真人”,这样才是得道的人。
(不忘记自己生命的本源,不寻求自己的归宿。接受了自然赋予的生命而欣然自得,忘却了生死的变化而复归于自然。这就叫做不以欲望之心损害自然之道,不以人为的力量去辅助天命之常,这就是真人了。)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一个人能够修养到这一步时,他心中没有妄想,没有烦恼,“心志”是精神专一。“其容寂”,慢慢他内心的修养,影响他的外形,也很清净,“其颡”,额头发亮,有光,很充满。“凄然而秋”,当他看到别人很可怜的时候,他会很慈悲,会可怜别人,“煖然似春”,“很温暖,好像坐在春风中,很舒服,很温和。
“喜怒通四时”,同春夏秋冬一样,自然合那个时令;不是喜怒无常,是喜怒有常规,是很近人情的。修道的人非常平凡,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他在这个世界上,与物理世界,一切万物之间,相处非常恰当相宜;可是你研究不出来他的意思和做法。而且处人处事都蛮高明,事后一看,恰到好处,恰得其分,恰得其所。
(像这样的人,他的心欲早已忘怀,他的容貌静寂安闲,他的额头宽宽大大。表情严肃时像秋天一样冷凄,态度和蔼时像春天一样温暖,喜怒无心,像四季的自然变化,随事合宜,无迹可寻。)
(来自另一本解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