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从移民看js人的文化性格》,我觉得写得太好了,让我这个外地人对我上班这座城市的演变历史以及居民性格,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和认识。
早在清朝以及民国那时候,其实这个地方还是非常不错的,因为依托发达的水路,经济各方面都比较繁荣,然而到了现在,这座至今都没有铁路接通的小城市,就显得很有点黯淡无光了。甚至作者直接在结尾得出结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仍然是js人要面对的最严峻的现实。

当下我就联想到我的工作,以及一些在这座城市土生土长了几十年的人(领导),他们身上的性格特色,和这个文章说的简直太符合了。
城市如此,我工作的场所也是如此,就是难以流动起来的那种感觉,人的能量就很难提起来,没有多少生机,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场扎实的考验。
快过年了,今天上班,听说有亲情会见,部门领导们忙着安排我们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上午快近九点,看到了许多家属一路跟着轩走了过来……哇哦,把我惊呆了,这样的特殊场所还能有这样流动的感觉(一般的时候是不会有机会让人进来的),好难得啊。

轩领着家属们,欢哥拿着相机,部门领导一直在后面跟着,陪着大家把fxry的宿舍、书房、出工、打电话的场所全逛了一遍。二三十号自由人,有男有女,有年轻的也有年纪大的,衣服是红黄绿紫各种颜色,每个人身上带着些风尘仆仆的泥土香味,居然出现在了我这日日单调搬砖的场所,我的心瞬间跟着他她们的到来也热乎了起来。
稍微参观了一下之后,家属们又被统一安排到了里面食堂上头的一处所在,按规矩,我们部门只有四位平时表现得非常好的FX人员有机会去和家人见面。
部门领导安排我带他们过去,我把他们四个人带到了食堂一楼,家属们正在食堂二楼一个会议室里观影(大概是一些宣传JY文化和亲情帮教必要性的影像资料)……走在路上的时候,其中一个向另一个人借纸巾,他说等下只要他妈妈不哭他就不会哭,要是他妈妈哭的话他可能也会忍不住。
看过影像资料之后,又有一群由fxry组成的乐队表演节目,唱歌,演讲,小品,相声,可惜场合过于严肃,家属们看了图个一乐,几乎没有笑声只有掌声。
那时候准备亲情会见的fxry已经站到了会议室走廊的另一侧,他们不能看节目,只能听着,等待过会和家人的见面……我问同事长辈,他告诉说这样的活动一年大概也就一两次吧,主要在中秋节春节这两个节日。
接着是领导发言,然后终于开启了亲情会见模式,在这样的特殊场所,表现优秀才能有这样和家人见面的机会,真的是很难得,大家仿佛都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在最后,到了快中午的时候,又在那里吃了一顿“团圆饭”,这就像过年一样了。
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也得以见到很多平时很少相见的单位同事,因为我刚调过去不久,他们见到我也觉得很新鲜,怎么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有这么一个年轻人(在他们眼中我算是个年轻人)。有个哥哥和我聊天,聊到后面,发现他和我是老乡,他儿子的阳历生日和我的阴历生日是一天,生命中总是有那么多的巧合与温馨。

我问他在这里上了多少年班了,他说一辈子,从一生下来就在这里,原来他爸爸是我老家那边的人。几十年,这样的数字,我还是有点不敢去想象。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还是要争取能流动起来就好啊,那样生命能量和体验,肯定都会再上升一个层次的,我想。
平淡的日子,总有一些美好的体验,我只想就这么记录着,记录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