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考试的时候才只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不用质疑我国是一个讲究计划的大国,从三皇五帝到大禹治水,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全国高速联网,都是为了生存与经济在做前提工作!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嘛!而这个“乐”来源于未雨绸缪,那我们就来看看历史是怎样典故这词。
明朝嘉靖年,东南沿海抗倭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御倭前线,任浙江都司金书。在如今的宁波、绍兴、台州三个地区是倭寇时常出没、遭受倭患最严重的地方,戚继光到任后,针对“卫所军不习 战”的弱点,多次上书请求招募新军。
经过几个月的严密组织和艰苦训练,他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矿夫为主的3000新 军,并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用以训练士兵。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
如“戚家军”传有这么一则,当时戚继光去上任时,兵部派他去一个兵所,军布上记录那支部队是800人,可结果他一去那,看到的是酒肉饭囊,无所事事,人也少的可怜,军布上看与实际相差840人,区别之大不敢苟同,在他二个月的坚持与带领下,最终发展成为200人。戚继光看准了,这200人就是种子,所以他拼命你训练,就是为了后来做准备。有一次倭寇在攻打山东的一个地方,由于当地及时组织反击并未让倭寇得逞,反而用1000人调头南下。攻打当时兵力悬殊的戚继光,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的兵俑,最终却战胜了他们,为台州之战取得了基础,最后才会有十三战十三捷。想想要是没有未雨绸缪这四个字的影响会是什么样子?有人说这是历史,入不了实践,那好,我们再来看看
高考,想必我们大家都不陌生,每年的考生是几百万,人家十几年苦读,就为金榜题名,俗称“龙门线”。每天从这得跨多少,过了就是龙门,往后前景风光,没过就是,关关雉鸠在河之洲。那么凭什么别人能而你就不能?相信大家都知道,成绩好的,一般是行躺卧坐都很难书离手,而那些龙门以外的人呢!一般是散闲逛游的聚众者,这么大区别岂能不分才怪嘛!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年轻时多点绸缪总比老来都点困难好!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