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无数次幻想过会将会以怎样的姿态放纵,在熬过那场艰苦卓绝的考试后。然而没有一番景象会是以连续多天的失眠与早起而开启篇章的。没有预想中的兴奋与释放,也没有心血耗尽的疲惫,日子过得出奇的平静。放纵就像呼出的气息,无影无踪,或许心底深处还挂念着什么吧!
从考场回学校的路上,不知何故反复念叨着一句话:“君如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可能终究觉得自己犹未尽力吧!晚上,朋友打电话说坚持不下去了,觉得考不上研究生,他说鸡汤灌得多了也是要吐的。这不是她第一次这样说了!其实我知道他的难处,这一年于他而言可谓是人艰不拆了。可是我又能怎样呢?我只能告诉他可以做到,要么选择就这样了,要么就朝着自己想要的艰难的走下去,没有人能保重路的尽头是什么,除非你得亲自去瞧瞧。在他看来,在我的身上似乎总能发生一些让人觉得惊异的事情,其实他不知道我们都是在挣扎。“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挣扎源于追求,始于不满,肇于愤怒,皆因未得到,所以挣扎着。而我所求不过“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但不满于一无所有,一事无成,忝食父母血汗;不满于朋友散落四海,从此聚少离多,难话桑麻;不满于遇见喜欢的姑娘,没有勇气与信心堂堂正正的说出“喜欢你”这简单的一句,几乎不能做到给予,也谈不上承诺;不满于能力不够,既不能独善其身,亦不能一应所求,还不能弥补往日的过错和歉疚……这难道不让人感到愤怒吗?安逸形成的惯性太过于强大,以致于只顾着仰望星空,耽于精神鸦片的幻雾,只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或者一股洪流冲散了幻雾。其实我想告诉他,鸡汤的本质并不是止痛片,反而是吐真剂。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和舒缓的言语就透彻了人生真谛,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与无奈,所以它想告诉我们生活本就不易,每踏下的一步都是胜利。
不知什么时候形成的陋习,每次经历过自认为重大的事情后,总会整理一番旧物以收拾心绪。惊讶地发现原来走出考场那天晚上所念叨的词句,年少的时候还为此写过一些无病呻吟的篇章:“前日,室友因为一段错失的美好而大呼其伤,夜深人静时他高放悲歌,脑海里忽然闪过姜夔那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心里也不由得一沉。是啊,“君若到时秋已半”,人生就是这样的不凑巧,或许等你到了故人门巷,你所见的再也不是笑靥春风,门或许还是那扇门,但已有了微尘,只剩门前萧萧长柳,似泣非泣的在对你说,机缘已过。我们就是这样的渺小,机缘已过,也只能一叹。毕竟能“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的人太少太少。细细想来,这短短的十几载,“秋一半”的事竟是如此之多。当纵意驰骋嬉笑打闹之时,何曾想过会有某个地方、某个时间抑或是某个人已匆匆而过,待到筵散席冷,西风吹醒浑噩的头颅,才恍然发现原来还有一个地方未去,还有一个时段未往,还有个人未见,于是匆忙启程,仿佛要将天地倒转,但当流波将月而去,潮水却未带星而归。尽管是路不遥,但君若到时秋已半,山形依旧,寒流东流,萧萧长柳。或许就如越女在鄂君身旁所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或许那个地点,那段时间,那个人,无时不刻的在等着我们。但就像世人不解嵇康一般,以致广陵名曲断之当时。我们都向往谢安石,他有一切的顺应,即便是深秋已至,天下却还是未变以待。若人皆如此,怕是要“浮生所欠只一死”了,如此这般,岂不少了诸多情趣。世上又哪有双全之法,既不负眼前之景,又不忘远日之约。恍恍人世,若当只若初见,景还是那般景,人还是那般人,没有其他,终究只是落红般的短暂,寂寂而落,怎不枉费了女娲造人的辛苦。既然注定如此,又何必驻足于此,即便已是人去楼空,但总会有下一次的驻足。那时间,那地点,那人还在,机会也还在,何不继续去寻呢?人生的风景若不是经过精心的筛选岂会兀地出现,虽不知此景为何,但恍然间不也已睹其形?为此即身披万劫,但心之所向,九死未悔。岂不闻“一剑下昆仑,身创百十痕。心逐蓬莱去,坐听广陵曲。”人生如斯,当不枉来此一遭。若斯,即便已半,故人仍在,陌上花开,可缓缓矣。”少年不知愁滋味,而今听雨僧庐下。细细想来,年岁虽然长了却没有少年时的勇气与希望,所以我们究竟是败给了时间还是败给了自己?
“Time won't fly, it's like I'm paralyzed by it. I'd like to be my old self again, but I'm still trying to find it!”或许重新找回那个能感动自己的自己的确不是件易事。《当幸福来敲门》中有一段关于托马斯•杰斐逊为什么要将“幸福”作为基本权利写入独立宣言的独白很有意思。在造物者赋予的权利之中只有幸福是需要去追求的。或许杰斐逊也曾陷于挣扎的苦难之中,才能天才般地预见幸福的真谛并将其写入宣言告知万民,真相往往不会是童话。
失眠与早起或许不是坏事,心有挂念终归是好的,至少这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