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匆匆,每天分享一点点,希望每天的分享可以带给你收获,带给你成长~
今天想和大家推荐的是《0次和10000次》这本书
这是一本书中来反观当下的自己得书,感同身受的书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些人一些事~
提到0次和无数次,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家暴有没有?这段时间一直被网络疯传?所谓,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千万不要原谅~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很多时候,习惯成力量,很多时候是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来做主,这个根在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底层逻辑不变,同样的事情很大的概率会不断发生~
其实,这也只是一个事情,实际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存在的概率也是很大的
比如,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人,但是他的家庭往往应付不来
一个遇到渣男的女生,后来会连续的遇到很多渣男
虽然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却会无数次的在同一个问题上载跟头。
大部分时候我们能搞得定生活,只是在某一类问题上没有掌控感,其实我们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01 明明那么好,为什么总是遇人不淑?
小李是一位20多岁的都市白领,工作出色,还弹得一手好钢琴,但却总是被自我怀疑困扰。虽然在朋友和同事看来,她聪明、漂亮、善解人意,但她总是说“不不不,连我爸妈都说我很丑、又不是很灵光呢?”
她的父母对她要求很严,为了不让她骄傲自满,也几乎不会表扬她。学习好是应该的,钢琴弹得好也是应该的,至于漂亮,那是影响学习的东西,不该过分关注。
极少有时候,小李在重大的考试、高规格的比赛中拿到了不错的名次,父母有了笑容,也偶尔能从父母跟别人谈及自己时,会有一丝肯定。这些都让小李特别珍惜,那些时候,她会感到很幸福。
为了这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光,她练得一身善于体会别人心情和愿望的本领,很乐于关心别人,很在意别人的想法。直到一次又一次的伤心,她才意识到,有人可能不值得她的付出,她的好。
02 走不出的怪圈,原来是顺从在作祟
小李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顺从,完全以他人的需要为自我导向,以此让自己不感到内疚的倾向。
如果小李的父母和男朋友没有对她发火,小李就不会有情绪问题。但小李真的没有情感需求么,实际上她也是期待父母和男朋友的肯定,但她从未表达过这种诉求,以至于让别人认为她并不需要。
很少得到认可和赞赏的童年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它可能会使人无法成长出一个快乐的、自我决定的、自信的人格。
如果你对自己的过往经历有同样的怀疑,但却不能十分肯定,可以看看是否有这些情况:
别人说什么,虽然我不一定认可,但我都不会反对。——努力的讨好别人,避免一切冲突和争论。
好孩子,不生气。——如果对别人发脾气,我肯定会后悔,算了算了。
其实多做一点没关系。——强迫自己有更多的责任感。
身为老好人身边的人,未必会觉得受用,反而会觉得很累。
付出型人格会做很多感动自己的事情,得不到回应会不断的抱怨: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却一点都不敢动,真是没良心。
但身边的人可能会觉得:
并没有要求你做这么多呀,你可以不用做这么多。
然后,可能会陷入死循环。
最后,付出的人会独自伤心,感叹没人懂自己;身边的人明明很累,但是却不敢再说。
03 如何打破,找到新的生活状态
是不是想从这种困境中走出来,仅仅是有这种想法也是好的,连想法都没有,谈何改变呢?
是不是害怕一旦做出改变就矫枉过正了?作者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改变并不是从卷入冲突开始,她也并不是提倡用冲突解决问题,大多数问题用冲突根本解决不了。
首先,放松心情,在脑子里面想一想。想象平时虽然自己不情愿,但实际却不会拒绝的场景。
想象对方会说什么,自己又会怎么应答,把细节都设计出来,在脑子里面排练一次,如果一次不行,就多排练几次,直到能够娴熟应对。
等到那个场景到来,把设计好的一切演出来。
也许你会说,我曾经这么干过,不管事先想的多好,临场就是发挥不出来。
04 结语
也许你会说,是的,我会一次又一次走进同一个怪圈,但我的表现并不是顺从,怎么办?
吉塔博士用她数十年的研究给出了各种不同的情况:
我们的表现可能是:顺从,回避,亦或是过度补偿。
内心住着审判者可能是:对我们提出过高要求的,对我们在情感上过度索取的,对我们实施惩罚的。
虽然我们已经成年,但在内心深处,还住着小孩:也许是受伤的,也许是被宠坏的,也许是幸福的。
吉塔博士用案例为我们展现,有这些问题的,并不是个例,把这些负面的心理模式向着成人自我转变,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幸福,是一种能力,每个人都可以习得。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所有内容啦,我是匆匆,陪你匆匆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