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封信里,我读到自己。
书籍封面见或不见,你在信里
《虽然不相见》是扎西拉姆·多多的一本书信集。提起扎西拉姆·多多,可能很多人不识,但是只要提到她颇有名气的《见或不见》,大家肯定会恍然:哦,是她啊。
扎西拉姆·多多是一个广东女孩,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她写了多篇优美散文及多首诗歌,已出版三本书,这本书信集《虽然不相见》是她今年最新出版的图书。
《虽然不相见》集结了这十多年来多多写给好友和孩子的信。每一封信都不长,读来爽口,如清风明月让人心旷神怡。
书里夹杂着一些照片,大多是鲜艳的颜色,惹眼的红、绿、紫……绚丽灿烂如晨光,给人眼前一媚,瞬时心中的霾被拂去了一大半。
在写给读者的信中,多多说:“其实书信才是我写作的主要方式,每一篇或长或短的文字,无论以什么文体出现,当初都是为倾诉而来。……而真正的书信便是最直接的倾诉了。”
这本书是为倾诉而来,也是为倾诉而生。而以诉说为目的的文体和文字,读来总是带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加之人大抵都有一种偷窥欲,好奇别人的日记、信件、隐私,读这本书是在倾听作者诉说的同时,我们也在探索这位温柔细腻的女子的内心。
第一部分是“亲爱的大人”。
“大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以为大人是小时候想成为的、成为了之后又特别想回到小时候的人群吧。大人,无非就是长大了的小孩。外表、待人处事成熟,在大人的世界里,我们自认为如鱼得水,却也难免时而对自己抱有困惑。多多告诉我们:请照顾好住在身体里的那个小孩。
书籍插图寂寞又美好
第一封信《我们烂尾的青春》,多多从家中窗子望出去,是两栋烂尾楼。
她触景生情,感怀其与好友“烂尾的青春”,写道:
“我们在热情即将被燃烧的岁月里分开,于是青春就那样被生生地搁置,永远没办法完成,却也不可能推倒重建,谁能给青春一个说法呢?那些又寂寞又美好的青春。”
从青春到成年,这之间是否有一个明显的过渡?我不知道。反正于我而言,是没有的,或者说是模糊的。所以我也有如多多所说的感受,青春,烂尾了。
大人生活的开端也是磕磕碰碰,也许正是因为我还没正式告别我的青葱年华吧。小时候热切盼望长大,摸爬滚打长大后又不要脸地渴求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我还想做一个宝宝。
在《人有人的天命,神有神的慈恩》中,多多回忆起与童年好友常常在下午逃课,跑到河边,静静地坐着,“就是想远离人群静静地待着”。
这一文字片段,也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的出租屋里,我常常坐在窗台上,看天、看地、看山、看人、看车,用《凉凉》的一句歌词说就是:“你在远方眺望,耗尽所有暮光。”那时年纪尚小,不忧学业不虑前程,有大片大片的闲暇时光可以拿来发呆。于是经常午后,日光下,就那样静静坐着。
在扎西拉姆·多多的书信里,她写下的许多小事和想法总能引起我的共鸣,那些文字说的是她,但又像是我。
多多一次离开北京前,用了多年的电脑硬盘毫无预兆地坏了,硬盘里的所有资料均无存档,就这么损失了。接下来的几天,她一直在回忆硬盘里都有些什么,盘点损失的同时也在盘点回忆。她写:
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把所有鸡零狗碎的日子通通扔给了电脑硬盘,而不是大脑的记忆体——细碎的念头写成了诗歌,冗长的思绪编成了文章,所到之处摄成了照片,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电脑,日子将会被谁铭记?
这个经历我曾切身体验。初中时喜欢码字,在电脑里写了多首稚嫩的诗歌和童话小说。其中一部童话《亲爱的呆呆猪》——当时读了杨红樱的《亲爱的笨笨猪》,特别喜爱,于是仿照写了一部,那大概是我的处女作,完完整整的一部小说。
可是这些文字,因为电脑的一次损坏,换了主机,全部消失。现在我努力回想呆呆猪的他的朋友们,却已经丝毫记不起第二个人物名称,只记着最后一个片段时,呆呆猪的一个好朋友被一大捆气球带着飞上了天……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拥有与失去,二者间仅一步之遥。此后,我再也没有一如当初的热情和耐力去写完一部小说,就连童话,我也写不出了。
现在的我,即便知道有“备份”一说,仍旧保持手写的习惯,每日清单、日记、读书笔记、摘抄,比起存进“印象笔记”一类的app里,我更倾向于一字一句地抄下来,似乎那样,它们才会成为我的一部分。
书籍插图文字,给自己的拥抱
对于写作,多多说那是她自我认识与自我排遣的一种方式。最是脆弱、仓皇之时,写出来的话语最是有力和鼓励人心。“那些文字,不过是用了最后一点气力,从内心分裂出的另一个自己,俯身给予自己一个拥抱罢了。”
初中时班上同学流行在qq空间发表日志,我也很喜欢读同学的日志。后来我发现,好像越是伤感的文字,越能打动人心,那些深沉的、带着灰色的只字片语,令我好想知道背后的故事。
而我自己呢?正如多多,伤感的文字写着写着,会转向阳光,在抒发的过程中我也在开导自己,于是常常是悲伤开头,喜悦结尾。
茫茫浮世间,多多坚持追寻信仰,勇敢而真诚地走向自己的深处,回到人之初的地方。她说,在这一洞见中,她获得了书写的自由。可,何谓“书写的自由”?
不再计较读者到底是谁,是我自己还是你,只要我对自己足够坦诚,对世界足够真诚,你就算是对我的文章不认同,也一定会报以尊重,予以倾听,我像相信自己一样相信你。我也不再关心每篇文章是否意义重大,只要我不失去道路,不停止脚步,每一次的思考,哪怕是引发更多迷思的思考,都意义非凡,都是漫漫寻道途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自由写作,是现在许多网络作家在写作训练营里给小白们提出的第一个步骤。先是随心的自由写作,然后再提高文章质量,输出对他人有利的文字。
而我以为,写文步骤的最后一个应当回归到“自由写作”。归根结底,为自己而写,大概才是我们写字的本心吧?
书籍插图时间的品质
在《做个有钱人》一信中,多多提到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的她,感到时间的品质越来越不如往年。从前的她打卡上下班、每天的地铁时间用来读书,现在的她,时间被微博、微信、微视频分割得支离破碎。
一开始,我们以为那些消遣,只是为了填补零碎的无聊时间。渐渐地发现,它们其实占用了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我们不再写经过深思熟虑的长文章,我们不再读经过精挑细选的好书籍,我们不再投入地看一部寓意深刻的好电影。我们的生活变得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汤横流。
多多的这一段话很现实,我也曾经认同。庆幸的是,浮躁的社会表面下,还有许多人在写长文章、看经典好电影。简书上,仍有不少人在默默地写连载。
碎片文章、微视频、微博占据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我也常常禁不住诱惑,耗费时间于其上。但我也在尝试抵制这些诱惑,坚持啃名著、读小说、散文、诗歌,也会避开风口浪尖的热门电影,转而看经典、深刻的好电影和良心电视剧。
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是宇宙的决定。可二十四小时如何利用,由我们自己左右。
不相见,不相离
能读到这一本书,是我的幸运。扎西拉姆·多多亲切的口吻,如诗的语言,淡然的佛心,读来如沐春风。
与她虽然不相见,但是通过文字,我们也不相离。静谧闷热的夏日午后,适合读一读这本《虽然不相见》。
书籍插图寂静品读,默然相识。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