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写诗时,当今很少有人留意出句脚的声调。但在唐初时,已经有一些诗人留意到了出句脚的声调——平、上、去、入。
上官婉容、杜审言、宋之问⋯⋯等人的诗,随便找找,就可以找到许多出句脚讲究上、去、入三声的诗。在杜甫的许多七言诗中,也随便都可以找到一些出句脚应用平、上、去、入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因为古人每写完一首诗,都会不断大声地吟诵,不断修改⋯⋯经过千锤百炼,令到诗句读出来声调铿锵,所以自然出现出句脚四声运用。我随便寻找一下,就找到杜甫的《宿府》、《蜀相》、《南邻》、《曲江二首之一》、《秋兴八首之一二》⋯⋯等,出脚尾都用平、上、去、入四声。有些更加讲究的诗人,在每一句诗中都尽量平均地使用四声。
而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运用四声。但千万不要东施效颦,广东话——夹硬来。要顺其自然,如果有些句脚无法改变的就顺其自然。
在现代诗人中,二熊——熊盛元和熊东遨,二人都经常呼吁大家在写诗时要尽量在出句脚运用四声。而二人言出必行,他们的诗,绝大部份出句脚都应用了平上去入四声(你可以上网找下)。我稍为观察一下,当今的诗人,甚至大名鼎鼎的大诗人,都很少懂得运用四声。欢迎看到此文的朋友,以后写诗时稍为花些少工夫留意一下出句脚的四声运用,甚至每一句诗都讲究四声的运用。特别注意要避免每个出句脚或同一句诗中都用单一种声调。如上上上、去去去、入入入⋯⋯因为如果这样,整首诗朗诵时就会显得拗口不顺。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
(唐)上官昭容
密叶因裁吐,(去)新花逐剪舒。
攀条虽不谬,(去)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入)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上)相乱欲何如。
奉和秋日即目应制
(唐)上官昭容
帝里重阳节,(入)香园万乘来。
却邪萸入佩,(去)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上)门疑待佛开。
睿词悬日月,(入)长得仰昭回。
送杜审言
(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入)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去)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上)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去)流落在丰城。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入)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去)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上)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去)日夜柳条新。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平)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入)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上)胜作一书生。
梅花落
(唐)卢照邻
梅岭花初发,(入)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上)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去)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上)春至不知来。
战城南
(唐)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去)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入)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上)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入)为待战方酣。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去)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上)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去)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入)谁为表予心?
赋得妾薄命
(唐)杜审言
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
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
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
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其二
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
玉泉移酒味,石髓换粳香。
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
犹言宴乐少,别向后池塘。
以下是熊盛元的三首诗:
蕲春雨湖访医圣故居次东璧韵
熊盛元
癯然身也不知年,古木森森绿可怜。
病笃端宜凭药救,时衰岂屑以诗传。
青刍荐罢空呵壁,金缕歌残欲泛船。
烟雨迷茫云浩渺,伴谁同醉水中天。
观壶口瀑布
危崖中裂胆肝摧,脱锁狂蛟去不回。
虹影长横千尺剑,涛声怒挟九天雷。
难凭精卫填冤海,欲共胡僧话劫灰。
一曲悲歌今古续,飞湍溅处夕阳颓。
夏夜咏怀
暑自炎蒸鬓自秋,霜华悄向镜中流。
忘川水幻前生影,破睡茶添永夜愁。
诗未稳时频吮墨,梦难寻处独登楼。
云端掷笔还挥扇,隔叶蝉声噪不休。
2022.04.12 舞蝶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