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先生说:“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不仅仅因为他们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经典著作当然是他们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东西,但在另一方面,确立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是那些特别能够激励他们、对他们有兴起之功,尤其是对青年人非常有益的优秀人物的传记。”《伟大的悲剧》就是这样的一部优秀人物传记,在肖老师的课堂上我再一次深入阅读了这篇传记,也让我在他们的生命里,多活了一次。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的是浏览,要求学生在浏览时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有效信息,肖老师在讲课时就是这样做的。他完全遵照统编教材需要我们去落实的,例如教学阅读的方法、阅读的策略等进行设计。他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整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进行浏览训练,体会茨威格文学性与历史性完美结合的传记风格。同时,肖老师还很好的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好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支架实施教学。肖老师在教学的第一环节“浏览文章说悲剧”中强调了课前的预习提示,指导学生在迅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画出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留意每段的首句,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环节三“结合细节讲事迹”中,肖老师结合课后习题“积累与拓展”四,创设活动情境,设置了一项任务:如果斯科特活了下来,在一场南极探险演讲主题的大会上,他一定想讲讲他死去的另外4个战友的事迹,他会把他伙伴的哪些细节讲给大家听呢?请你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幕”为开头讲出其中一个感人的细节。这样引导学生对绝命书和文章进行交互阅读,用肖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切都更加深刻”。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值得我学习的,在讲课时如何将课后题与所讲内容进行巧妙衔接?怎样讲课后习题才不显得突兀?怎样把教学的目标与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融合?我想这是需要极高的语文素养的,肖培东老师用他那“浅浅”的教给了我“深深”的悟。
肖老师的课堂是“如约而至”的机缘,是“信手拈来”的智慧。他的课上总有与“此地、此时、此刻”相契合的教育机缘出现。“肖式课堂”天衣无缝、信手拈来的精彩,特别的课堂教学魅力,吸引着老师们来学习。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天才的想象力”中,一个男孩子说作者是胡编乱造的。面对这样的“意外”,我可能会手忙脚乱,但在肖老师的课堂上他是镇定自若的。肖老师并没有一下子去否定他,而是通过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一步一步的指引这孩子充分的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文学性与历史性完美结合。在讲课中,肖老师重视学生的朗读,可是朗读内容又不是由他自己决定,他以学生为中心,所有学生的朗读都是学生讲到这句话后,肖老师才让学生读的。我相信每一位老师在讲课时肯定是深刻明白这篇文章里还有更适合指导学生朗读的、有更丰富的内涵的句子,但是我们要向肖老师学习要有勇气去舍弃它。我们应该是顺着学生自己读到的这个地方,来引导他们读得真切、读得透彻、读得深人。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把课堂交给学生。
肖老师的课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能利用好教材它更能利用好课堂上的一切有利条件。他能把小小“意外”见招拆招变成新的起点;也能拨开云雾让细节袒露,让我们看到鸿篇巨制文章后面的真情实感。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天资、热爱和勤奋三位一体的集合。
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这本教学实录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反复阅读,每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感悟,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语文课生出更多的理解和期盼。现在的我经验尚浅,能力有限,我的语文课离自己心中所向往的课堂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会不断学习,用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让自己在语文的教学路上不断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