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斗彩瓷器,以成化文物为最。应该说,在雍正粉彩没有出来之前,当得起雅致这个词的瓷器,唯有成化斗彩。成化斗彩可是收藏品中的当红炸子鸡。也难怪,从一出世,这个专为皇帝私享的御窑瓷器,就名气极大。万历时期离成化不远,当时御前有成杯一对,值钱十万。可见这个成化瓷从古至今都是大神级别的名贵文物。
其实这个成化斗彩本来不叫斗彩,叫做成窑青花间装五色或者叫五彩。斗彩这个词和粉彩一样,都是后来好事者的杜撰。
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中说:“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中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
清代宫廷档案《活计档 》载: “乾隆十三年。。。太监胡世杰交来。。。成窑五彩菊罐一件。。。。”可见到乾隆皇帝时候,宫里依然沿袭明代的叫法,叫成窑五彩。
最早出现斗彩这个词的书,是清雍正乾隆时一本没有作者姓名的《南窑笔记》。书中这么记载:“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 名曰斗彩。”
而斗彩这个词代替成窑五彩流行起来,跟民国时期发行的古董书《钦流斋说瓷》《古玩指南》有莫大的关系。毕竟民间那时见不到宫廷档案,也见不到沈氏,谷氏所写的笔记。流传日久,约定俗成,真名早为伪名所掩。就好像我们只知道成龙,不知道他本名房仕龙一样。
成化斗彩文物,胎釉俱精。器型小巧可爱,一改其先祖永乐宣德瓷器器大恢弘之势,变得小巧温碗,从庙堂之器转变为玩物,坊间传说乃因成化皇帝宠爱贵妃万氏,为万氏所做。其实这个真经不起推敲,万贵妃并非言笑晏晏,美目盼兮的弱女子,而是戎装佩剑,护卫皇帝的贴身大保姆兼保镖。万氏死后很快成化皇帝就追随而去,可以说万贞儿是成化帝的心理依靠一点不为过。成化的斗彩文物稀少,一个鸡缸杯就拍出了2亿,但鸡缸杯存世数量馆藏文物至少几十个,而更为稀罕的成化瓷,一般都深藏于深宫内苑,民间难得一见。
其实,说到斗彩,除了艺术价值以外,其由于器物过于轻薄,容易破碎,不好保管。再加上器型小,容易失窃,所以传世品一般还是以纹饰存世量多寡来评定成化斗彩的经济价值。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由孙瀛洲先生捐赠的一对成化斗彩三秋杯,画的就是更为简单的蝴蝶花卉,其等级却远远高于鸡缸杯。原因无他,这个三秋杯国内仅此一对,而国外也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对。相比数量数十,很多博物馆都有的鸡缸杯而言,这种杯子才是稀世珍品。原因无他,物以稀为贵耳。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斗彩瓷器文物,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论起来。就比成化鸡缸杯名贵太多了。就是本文所展示的这件明正德斗彩龙纹莲子碗。这个碗直径16.2cm,碗敞口, 弧腹, 高圈足,宛如一枚莲子,故名莲子碗。圈足内有青花双圈“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碗内壁无纹,外壁主要纹饰为江崖海水游龙戏珠纹饰。和成化龙纹比起来,显得更为随意,带有浓重的游戏味道,毫无龙的威严之气。这也和史料记载正德皇帝颇为荒诞不经相符合。
应该说,正德的瓷器文物目前研究的非常少。斗彩在成化皇帝死后就很少烧制了。继位的弘治皇帝是明代罕有的明君,他看到其父烧制的玩器虚耗国家钱财,特别是斗彩这种劳神费力的玩意,所以弘治一朝的瓷器烧制相对而言减少了不少。弘治时期唯有黄釉瓷文物和白地绿彩瓷文物比较多,也都是些盘碗之类的生活用具,目前弘治款的斗彩瓷器文物笔者没有见过实物或照片。而正德斗彩瓷器文物也极为稀见。这个正德斗彩碗属于名品,发表的次数非常多,而国内哪怕故宫博物院也没有发表过类似的正德瓷器文物,可见正德斗彩真是稀世珍宝,其收藏和研究价值远在成化斗彩之上。这件美国收藏的正德斗彩,搞得不好就是传世孤品。
正德瓷器文物有意思的地方非常多,很值得研究。比如这个款,为什么到了正德,代表国家威仪的大明二字多被去掉,仅剩下正德年制四字?没有谁知道。可能跟正德皇帝传说中的荒诞不经确实有关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