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初读下来是描述父亲、母亲的爱区别,以及孩子成长对爱感受的变化。但拓展思考去,其实可以发散很多内容。
文中把父爱、母爱类比成了很多东西,阐述了在成长中的作用。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就非常有趣了: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爱/母爱,会有什么表现?
如果仅用这篇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整理文章中关于父爱/母爱的作用解释:
①母爱:母爱就是婴儿的食物;母爱是一种称赞、祝福;母爱是故乡、大自然;母爱无条件。
②父爱:父爱代表思想的世界;父爱需要靠努力赢得;父爱的本质是顺从;父爱有条件。
如此梳理一下,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母爱更像一种基于“身份”的爱,无条件得到,不需要付出;父爱更像一种基于“努力”的爱,需要付出才能得到,需要顺从。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缺乏这些,其实就是在单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我想大概会是这样:
(PS:对作者如此划分父爱、母爱持一定怀疑态度,需要更多行为研究、理论支持。尤其是现在社会中,家庭环境似乎并不是一定是这样。一个剽悍的拳击手,也可能会无限制地宠溺孩子。)
只有母爱:会觉得什么都太容易得到;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感受和规则;没有自我判断力。
只有父爱:会觉得什么事情都很难、容易放弃;很容易达到精神崩溃的阈值;暴躁和发脾气。
当然这些只是我一些延伸的想法,可以说很片面。人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更多实验数据、行为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好像不自觉就转到其它话题的讨论了,接下用万能写作法拆解片段:
选取单元: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始)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终)
观点: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这篇文章比较难选,整体内容都是观点和结论偏多,这两者之间有时候边界也难以绝对划分。故而选了最后一段来拆解,这一段的观点比较容易理解,简言之:一个人成熟的人,即需要母爱也需要父爱。
案例:
这篇文章的案例不是常见的:故事、经历类型,是除了作者观点之外所用的引述、理论。
这是案例的部分为什么读起来像观点的原因,因为本就是观点,只不过是引述了别人的。在别人文章中是观点,在此却成了案例。
① 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
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② 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所以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引述,借用他人观点时能加上令人信服的案例时最好的。否则文章会充斥大量主观观点,欠缺说服力。
总结: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与文首讨论同,人的成长过程非常复杂,除了生理外心理也需要成长。这个过程,母爱父爱缺一不可,不然也许性格构成中会欠缺某些维度,最后导致无法融入社会和环境。
最后关于心理学,想起了以前在学校经常跑到其它学院听课,有些理科教授对心理学嗤之以鼻,觉得这东西就是伪科学。说不出参数、拿不出分子报告,堪比江湖医术。但心理是一个难以捉透的东西,实习的时候见过许多病人求医治病,跑遍五湖四海,还是治不好,回家没过多久居然就自己康复了。
写作也是如此,很多课程会教你如何使用模板、套路,但遇到实际问题却始终搞不定。用尽这些后,也许你会发现,可能远远不如有经验的人一句我觉得,来得效果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