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老师对《医院陪护记》的点评(一)
1、李峥嵘老师:
现在回想,两年前我写有关高中生活的小文章,能入陈李芳的法眼,登在一中校刊上,着实给了我真切的鼓励。
至今未曾谋面,然而却见字如面。陈李芳的文笔干练不失柔情,理智却不生硬。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陪伴母亲就医,居然可以调动五官,把琐碎的见闻打理成引人深思的文字,遣词造句如疱丁解牛,娓娓道来,既不拖泥,又不带水。仿佛从后花园的地里转了一圈,回来就能做出一桌佳肴,迷降了众人的味蕾。
陈李芳是个有心人,有洞察人世的“芳心”。做为二孩妈妈,能从锅台边突围出来,在第二期打卡中亮剑,有王者归来的气度!李二妈,二答娘,都是这个群里华山论剑的女汉子,定会成为武林高手!共勉!
2、晓剑老师:琐碎里的爱——也说陈李芳《医院陪护记》
写别人就是写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有心人笔下,感同身受。
李芳笔下的人物,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都是生活琐事,和纠葛的情感。不多的叙述,白描的语言。不枝不蔓,不雕不琢。寥寥数笔,把原汁原味的生活端到你的面前。
家长里短,酸甜苦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编号叙述挺好玩的,轻微的调侃,透出生活的真谛。那怕是那个只知玩手机的儿子,那怕是那个口言活得多让儿女嫌的老太太,甚至,病好了要急着去看孙子的中年汉子,在李芳的笔下,一一闪现着是生活本身。
艺术源于生活,不是空谈,不是高调,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弯下身子,低下架子,去观察,去思考,才会沙里淘金,挖出宝藏,发现生活中那些闪光的东西,感动自己,感染别人。
忽然想起那个二十四孝来了。那些东西是用来自欺和欺人的。那个孝感动天和亲尝汤药,还算孝心,说得过去。而偷橘子算怎么回事,还提倡?还有那个老莱子,七十岁了在地上打滚儿,生活中有吗?那个郭巨埋儿更是有违人伦天道了……。这些不伦不类的东西,竟然有人打着所谓传统文化的愰子,至今兜售!可恨可恶!这些远离生活,愚弄百姓的东西,当属垃圾,须付至一炬!
话题有点扯远了。不过,也不算远。牵扯着文人的良心,和对待艺术的态度。
言归正传,也就一句话,实实在在写生活。李芳的写作态度,写作手法,很好的。希望她就这样写下去,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走出繁花似锦,走出一片光明。
3、张三平老师:陈李芳作品赏析
以前看过陈李芳不少作品,感觉隐忍里透露出不愤;刚强中自带柔情;无心处杨柳成荫,总能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
近期重点读了她《医院陪护记》,再吃一惊,此文在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医院小社会,病房小舞台,在医院病房里,各路人马粉墨登场,演绎出了无数情节精彩的剧情,彰显出了隐藏着的复杂人性。
陈李芳冷眼看世界,温柔抒人情,犀利剖人性。结构上,全篇思路清晰,层次鲜明但又不失呆板,条分缕析,娓娓动听地把医院里1—4号的故事道得明明白白。情感上,世态炎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皆有所涉及,尤其是对当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包括亲近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淡漠让人心入冰窖;虚伪让人怀疑春秋;热忱让人如沐春风等等,不一而足。陈李芳没有作道德评判者,她用事实说话,让人物自我暴露情感,作为旁观者,她或者凝神谛视;或者掉头不视;或者视而不见。但实际是尽收眼底。这就是她用笔的高明之处,这不是有意为之的躲避,而是参透人生的炼达,引而不发,看见若未见,看透不点穿,人人心知肚明,而后会心一笑,笑穿人生。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她使用白描,没有丝毫夸饰,甚至惟恐不真,因为源于生活,因为精雕细刻,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几乎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感觉到他们是真实的存在,这恰好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总是出奇不意,总是给人惊喜。初登文坛的陈李芳,有男子的豪爽,有女子的温柔,可泼辣无情,可隐忍宽容。她俱备了很好的文学潜质,也热爱文字!如若能持之以恒,定能成为大器。
4、秦立杨老师:
读了陈李芳的《医院陪护记》颇受感动,作品里讲的故事,令我久久难以忘怀。作者塑造了四个不同的文学形象。美其名曰:1234,赋予人物数字化的特点,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也是一种创新吧。文学来源于生活,作者用敏锐的眼光,从不同的视角,看当今的社会问题——如何赡养老人。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高,老龄人越来越多。难题也出来了,作为儿女如何善待自己的父母,如何孝敬老人,作者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作出回答:关爱老人、孝敬老人,是儿女们应尽的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儿女善待父母、孝敬父母是没有条件的。一滴水可以放映出太阳的光辉。短文大主题,弘扬社会良好风气,传播正能量。陈李芳的选材不错。
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底了得,有驾驭文字的能力。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给读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感觉。
5、雨荷老师:
俗话说,谁能吃了五谷不生灾。年迈的父母不时有个头疼脑热,轻了买药打针,要不,就得住院输液,于是就有了儿女的陪护。
都说养儿防老。医院就是浓缩的社会,各色人等聚集在此。
住在一个病房的人都称缘分。人人见面客气,就算你是一头猛兽,也得圈你没脾气;这里的人较平日真情流露的多,也是窥见一个人品性的最佳时期。
我爸住院的时候,他每天望着窗下匆匆走过的人说,好像每个人都肩负着伟大使命,都在拯救世界的感觉……
至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用处,有存在感,医护人员自然不用说了,陪护的家属,甚至连前来看病人的……
确实!小时有个邻居梅,见人脸红,不爱说话,动不动就哭。她父亲那年半夜病来如山倒,连夜上赵城,下洪洞,继而转院临汾。病人送医院自然有医生相救,我发愁的是,梅总不开口,如何与医护人员交流沟通。
她父亲半月后康复出院。虽我没问过这个问题,但我想,狗急还跳墙呢,何况人乎。
有个朋友是我们公认的女汉子,先后经历过父母大事,那天半路遇见,她竟然说自己“胆小懦弱”,这话简直让我惊诧:天生胆大者固然有,谁敢说好多不是生活所逼所催生,架到火鏊子烤成的!
人在医院做陪护时,暂且远离了外面的喧嚣,心里唯求病人转危为安,早日康复,于是说话做事,多了小心和敬畏,变的单纯沉静,感受自然不同,甚至觉得比平时灵光,直觉也准。
而直感即艺术。
陈李芳医院陪护记,看似只写了几个病人及家属,却可从一滴水里窥见社会海洋,再加真实可亲,感染力越发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