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得到的《顾衡好书榜》,里面提到一个观点:人类历史这么复杂的事情,用多个变量来解释还是用单个变量来解释比较好?
其中就提到了戴蒙德最著名的那本《枪炮病菌和钢铁》,这本书中提到的是观点是不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命运,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进,主要是由于其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与其自身的遗传特性无关。
看看,分析出来这个结论,他只用了一个变量就解释清楚了,所有的论述都围绕着这个结论展开的,说的就非常清楚明白。
而现在他写了一本新书,《剧变》,就用了12个变量来解释许多历史事件,顾衡说戴蒙德就有点牵强附会了,复杂模型里的变量越多,是否就能更加逼近事情的真相?哪个因素到底占了多少权重,每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影响了历史事件的进展,大家都是见仁见智自说自话了。还不如选准一个变量,你自认为权重最大的因素,反复论证之,反而更有说服力。
顾衡举了一个例子,特朗普上台或下台这个事件到底哪个因素最重要?有的说是经济,有的说是宗教,有的说是民族主义,深究起来各种因素都有,但具体哪一种占主,实际上很难说的清楚。
有种观点我是认同的,人文历史学科里面应该少一点数据,少一点统计,毕竟人文跟科学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性的。
科学只是解释世界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它有它方法论的局限性,它的边界也并非无远弗届,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够把所有的事情都能够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的老祖宗说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已经表明了观点,能够说清楚的“道”,实际上只能说在目前这个阶段解释了我们的认知边界,但放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去看,又真的对吗?
比如说,当时的日心说,到后来的地心说,以及后来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一步一步都在刷新我们的认知,颠覆了我们的观念。
再比如,牛顿发明的三定律,当时惊为天人,也只能说明在低速和宏观的条件下适用,当放到微观和高速条件下去看的时候,我们就要从量子力学去讨论问题。
回到问题本身,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化成较少变量是基本思路,化繁为简抓住事情的本质方显功力深厚。
是为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