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唐时,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因李渤先生养了一只白鹿,出入跟随,人称白鹿先生。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长庆年间,李渤任江州刺史,在白鹿洞创建台榭,从此白鹿洞名重一时,逐渐成为四乡文人往来之地。
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南唐升元四年,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貌如洞状而已,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
宋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二年(978年),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常数千百人,乞赐《九经》肄习。诏国子监给本,仍传送之。
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礼部郎中孙琛为了振兴白鹿洞书院事业,苦心经营,原故址上修建了十间房屋,并定名为:“白鹿洞之书堂”。
南宋淳熙六年,朱熹任南康知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奏请孝宗批准赐“白鹿书院”额及御书,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兴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还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此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清朝时期,康熙赐给白鹿洞书院匾额及古书后,南康知府周灿向皇帝请建了两座两层建筑。
宣统二年(1910年),白鹿洞书院改为高等林业学堂。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后又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目前,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