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视剧评
观《你好,李焕英》: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是一点真实感受

观《你好,李焕英》: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是一点真实感受

作者: 格子退休了 | 来源:发表于2021-02-22 10:36 被阅读0次

    01

    我是特例吗?在观影《你好,李焕英》竟然没有哭。

    《你好,李焕英》的泪点是在结尾部分,当贾玲说:“我妈妈那时候还不会缝缝补补”,话音一落,瞬间电影的节奏就变了。

    贾玲一边哭,一边跑,一边母子相处镜头的切换,在这个时候,我感觉到影院内,有了丝丝的声音,很多观众被打动了。

    然而,这一组组的镜头,一声声的“妈妈”,却把我从影片情绪中推了出来。因为我没有看懂,我不明白贾玲说出的话,和现在贾玲一反常态的表现有什么关系,我的情感线被打乱了,没有跟随影片的情绪走,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回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其中到底是什么逻辑关系?

    说句实话,在这句话出现前,影院里更多的是笑声,这句话之后,才出现了哭泣的声音。这个对比反差越大,我就越进不到情节中,越想把为什么搞清楚,我一直在琢磨这句话的作用,直到电影结束,我也没有想明白。

    回到家,搜索后,才明白,原来贾玲的妈妈也穿越了,她们共同回到了1981年,贾玲爱妈妈,想让妈妈高兴;妈妈更爱女儿,更想让贾玲更高兴。

    可,我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为什么贾玲穿越回去,是现在的体态容貌;而妈妈以及众人,穿越回去,是年轻时的模样?

    一句话将我的观影情绪打乱,没有将泪水洒在影院,是我观影的遗憾之一。

    以上两个疑问,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观众也有,虽然我不能够代表全部,但我相信还会有和我一样感受的人。

    影片后期在叙事逻辑线上不是很明晰,大量、频繁、重复的单个镜头确实感人,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片子,那根主线一定得串起这一个个的片段。在这么煽情、转折的重要节点,将影片推向高潮的重要环节,每一个表达都要确切。

    02

    这部影片的另一个遗憾来源于熟悉。

    与其他新创影片不一样的是,电影中的演员团队、影片想要表达的情感,甚至贾玲的成长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主创团队是在这个熟悉的背景之下,完成了故事的表情达意。

    但是主创团队却忽视了一个问题,中国的观众人数非常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熟悉贾玲的团队,熟悉她成长背后的故事。随着影片大热,原本不熟悉贾玲的人也会走进影院,想要和众人一起体味这难得的一部母子情感之剧。

    对于这部分的观众来说,电影中的某些场景并不搞笑,那些几秒或者几十秒出现的演员、说出的话,熟悉的人因为有情结,会觉得有趣;不熟悉的他们的人,就像看路人一样,不明白所以然。

    03

    第三个遗憾是两个字读音的处理。

    观影前,读过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了这两个有争议的字的读音“辛酉的酉字”和“纨绔子弟的纨字”。

    因为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当影片播放到这两处时,我仔细地体会了一下,确实如那篇文章所述,看不到调侃的味道。

    也许贾玲以为观众都熟悉了这个梗,开了一个冷笑话,明白的人会心一笑,不明白的人莫名其妙。

    我的观点是,即使是梗,也要表达清楚。其实又回到了前一个观点,不是所有的人都熟悉你,熟悉这个梗。

    另一方面,这部片子主打亲情、母子情感牌,就难免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被影片所感动,更加珍惜母爱。小一些的孩子就更不明白这个“梗”了,甚至会被误导。

    其实,依据贾玲的幽默,用一句话点明这个梗应该不是难事,却疏忽了这个小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再畅想一下,如果该影片进入到国际市场,在翻译的时候,怎么处理,国外的人极不熟悉贾玲,更不知道梗的出处,难道观众在看电影前,还要先科普一下背景吗?还是在观景后,弥补一下故事背景?

    04

    贾玲的成长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我们都希望坚强乐观,如邻家女孩一样亲切的的贾玲,能够带着她的团队走得更高更远,她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值得喝彩,我也愿意做她啦啦队中的一员。

    同为女性,是女儿,是母亲,也曾是教师,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类似题材的影片。有正能量、有母子情深,为缓和现今时代焦虑的教育情结,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都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期望越高,越希望完美,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是一点真实感受,观后分享。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你好,李焕英》: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是一点真实感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eh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