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崔涂是我喜欢的诗人,他的羁旅诗满满的漂泊的孤苦与乡愁,夹杂着晚唐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阻隔。我们生活在安定的年代,我自己也没有如崔涂那样四处飘游、异乡辗转的经历,但我还是喜欢他的诗,或是因为自己骨子里的孤独吧。
1,
崔涂的羁旅,前半程是为事业。
唐僖宗即位不久,王仙芝、黄巢就举起反旗。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起义军拿下潼关进逼长安,僖宗君臣匆匆离开京城,逃往四川。
虽然政局风雨飘摇,但唐僖宗到成都安定下来后,仍下诏要举办全国性的科举考试,这让求取功名心切的崔涂看到了希望。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崔涂从湖南溯江入蜀,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治国抱负。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崔涂的名作,广为流传,还被编入《唐诗三百首》:
迢递三巴路,
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
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
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
明日岁华新。
除夕本该和家人团聚,共同守岁,可崔涂却奔波于巴山蜀道上,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寒夜,落雪,除夕,思乡,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和童仆倒是更亲近了。展望明天,新的一年,可还有好多路要走啊。容易吗?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两句,很具体地描绘异乡除夕夜的凄凉,气象阔大。清朝人贺裳在《载酒园诗话》里评价:“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
崔涂到达渠州(今四川渠县)时,已是第二年春天了。在渠州,崔涂作《春夕》:
水流花谢本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催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不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春夕》是崔涂另一首代表作,拿“庄周梦蝶”来创制曲折幽深的境界、用昔日故园读书而今满镜华发来对比,表达一事无成的怅惘和思乡欲归又不能归的情绪。
崔涂终于赶到成都参加了科举考试。本来信心满满,却挨了当头一棒——第一次在成都科考就落了第。他失落至极,其《蜀城春》写他的心情:
天涯憔悴身,
一望一沾巾。
在处有芳草,
满城无故人。
怀才皆得路,
失计自伤春。
清镜不能照,
鬓毛愁更新。
客居蜀城,身边没有亲朋好友,落榜后连个倾诉苦闷心绪的对象都没有,满眼蜀城春色,自己却黯然伤神,白发又生,内心的苦闷、失落、压力只能独自排遣。整首诗虚实结合,实写自己的处境和现状,虚写处在这种压力下的联想景象。诗中用“有芳草”和“无故人”形成对比,一“有”一“无”,更突出了羁旅他乡内心的孤独惆怅。
《秋日犍为道中》(一作《途中感怀》)也是蜀中诗,是崔涂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写的:
久客厌岐路,
出门吟且悲。
平生未到处,
落日独行时。
芳草不长绿,
故人无重期。
那堪更南渡,
乡国已天涯。
秋天,在路上。歧路多悲,落日独行,故乡天涯,孤独的身影犹在眼前。
唐僖宗在成都四年多,举行了两次科举考试,崔涂都参加了,却次次落榜。他写了首《海棠图》,算是对三年多在蜀地的总结,伤感失落、孤独愁闷,不一而足:
海棠花底三年客,
不见海棠花盛开。
却向江南看图画,
始惭虚到蜀城来。
三年蜀中羁旅,功名未得,只留下了“始惭虚到蜀城来”的感慨。
中和四年(884年)秋,崔涂离蜀东归,途径夔州时,作《江上旅泊》:
汀洲一夜泊,
久客半连樯。
尽说逢秋色,
多同忆故乡。
孤冈生晚烧,
独树隐回塘。
欲问东归路,
遥知隔渺茫。
东归又如何?前路依旧渺茫。其实,到成都科考时,崔涂已快30岁了。之前,他还在长安应过试,也是名落孙山,曾写过《上巳日永崇里言怀》发牢骚:
未敢分明赏物华,
十年如见梦中花。
游人过尽衡门掩,
独自凭栏到日斜。
在这首诗里,他感慨困在长安科考好几年也一事无成。所以,如今即便东归,他也觉得前路茫茫。
2,
崔涂,字礼山,生活在晚唐,但没留下多少生平事迹,连生卒年也没有记载。研究者根据他的诗推断,他应该是浙江桐庐一带人,出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到大中八年(850年-854年)间,生活在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年间。《唐才子传》说他“亦穷年羁旅,壮岁上巴蜀,老大游陇山”。
崔涂写羁旅很擅长,从这些诗看,他似乎终生飘泊,巴蜀、吴越、荆楚、中原、秦陇等地都留下足迹。他的诗多写飘泊生活,感想尤多。
看看他的几首小诗,是不是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背影?
巫山别旅:
五千里外三年客,
十二峰前一望秋。
无限别魂招不得,
夕阳西下水东流。
陇山逢江南故人:
三声戍角边城暮,
万里乡心塞草春。
莫学少年轻远别,
陇关西少向东人。
江雨望花:
细雨满江春水涨,
好风留客野梅香。
避秦不是无归意,
一度逢花一断肠。
泛楚江:
九重城外家书远,
百里洲前客棹还。
金印碧幢如见问,
一生安稳是长闲。
夷陵夜泊:
家依楚塞穷秋别,
身逐孤舟万里行。
一曲巴歌半江月,
便应消得二毛生。
橹声:
烟外桡声远,
天涯幽梦回。
争知江上客,
不是故乡来。
崔涂似乎一生都在行路,行路诗自然少不了。
他在申州(今河南信阳一带)时,遇上战乱,有《申州道中》一诗:
风紧日凄凄,
乡心向此迷。
水分平楚阔,
山接故关低。
客路缘烽火,
人家厌鼓鼙。
那堪独驰马,
江树穆陵西。
某日傍晚行至洛阳,有《夕次洛阳道中》:
秋风吹故城,
城下独吟行。
高树鸟已息,
古原人尚耕。
流年川暗度,
往事月空明。
不复叹岐路,
马前尘夜生。
《江行晚望》,写行舟江上,也是孤舟万里,十年忙碌,一无所获,徒生白发:
木落曙江晴,
寒郊极望平。
孤舟三楚去,
万里独吟行。
鸟占横查立,
人当故里耕。
十年来复去,
不觉二毛生。
独行在外遇故人,喜出望外。但终有一别,离别之伤更甚,“怀君非一夕,此夕倍堪悲”,如《秋夕与友人话别》:
怀君非一夕,
此夕倍堪悲。
华发犹漂泊,
沧洲又别离。
冷禽栖不定,
衰叶堕无时。
况值干戈隔,
相逢未可期。
平时各自奔波,相互念想。如今相逢,却又匆匆而别。行走天涯,又逢战乱,相逢之日何期?
《湖外送友人游边》也是这种情感,因为友人远赴塞外,所以诗里的别意更深、更沉:
我泛潇湘浦,
君行指塞云。
两乡天外隔,
一径渡头分。
雨暗江花老,
笳愁陇月曛。
不堪来去雁,
迢递思离群。
羁旅生涯本就孤寂清苦,再伴着落榜的失意、离别友人的伤感、对未来的怅惘和对故乡的思恋,崔涂的诗歌格调,想不苍凉都难。
唐宋很多文人喜欢到寺院里住,有的是临时借宿,有的是长期居住,在寺院里学习。
崔涂四处奔波,也经常借宿寺院,留下一些诗。
《秋宿鹤林寺》是崔涂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所作:
步步入林中,
山穷意未穷。
偏逢僧话久,
转与鹤栖同。
烛焰风销尽,
兰条露湿空。
又须从此别,
江上正秋鸿。
他路过梓州时在鹤林寺寄宿,与僧人长聊,解烦闷,舒心情。借宿寺院虽属无奈,倒也自得其乐。
《秋夜僧舍闻猿》也是写在寺院里借宿,也是秋天:
哀猿听未休,
禅景夜方幽。
暂得同僧静,
那能免客愁。
影摇云外树,
声褭月中秋。
曾向巴江宿,
当时泪亦流。
崔涂于秋夜借宿僧舍,与僧人夜话,心中的不平、对未来的怅惘,都在与僧人的夜谈中。
崔涂有个美称叫“崔孤雁”,皆因他的两首《孤雁》诗:
其一
湘浦离应晚,
边城去已孤。
如何万里计,
只在一枝芦。
迥起波摇楚,
寒栖月映蒲。
不知天畔侣,
何处下平芜。
其二
几行归去尽,
片影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
寒塘独下迟。
渚云低暗度,
关月冷遥随。
未必逢矰缴,
孤飞自可疑。
《孤雁》是崔涂旅居湘鄂时所作,诗人借孤雁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
天已暮,雁落单,可还有万里征程呢。暮雨寒塘、暗云冷月,归途遥远,如何是好?离群之苦楚、仓惶,形单影只的无依与寂寞,未来远途之艰巨,其实都是诗人自己的心境。
崔涂特别擅长通过描写所咏之物的处境来寄寓内心的情思,《孤雁》当时能大火,一点不奇怪。
据说崔涂通音律,尤擅长笛。读他的诗,似乎能听到秋夜长笛之音,其画面更显苍凉凄楚。
3,
晚唐社会动荡,宦官把持朝政、军阀占山为王、黄巢起义战火遍地……唐王朝日渐倾覆,而社会的动荡让文人创业更加艰难。一些晚唐诗人干脆“躺平”,寄情于山水,不想为国家出力、为自己挣名声。但崔涂的事业心还挺强,总想干些大事,而科举上榜是展宏图的第一步,为此他先在长安,后到巴蜀,再到长安,孜孜不倦。
当年成都西门金花桥侧有个净众寺,崔涂在成都,大多时候住在这里。寺里有高大苍翠的松柏,他写有《题净众寺古松》,借咏古松之挺拔,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操和志向:
百尺森疏倚梵台,
昔人谁见此初栽。
故园未有偏堪恋,
浮世如闲即合来。
天暝岂分苍翠色,
岁寒应识栋梁材。
清阴可惜不驻得,
归去暮城空首回。
诗中“岁寒应识栋梁才”,是期待自己也能像眼前的松柏那样,即使一时被暮色掩盖,但有朝一日还是会被当成栋梁之材。
《涧松》是崔涂另一首咏松柏的诗:
寸寸凌霜长劲条,
路人犹笑未干霄。
南园桃李虽堪羡,
争奈春残又寂寥。
青松长在山涧里,似乎难以直上云霄,因此饱受路人嘲笑。但看看南园的桃李,虽然姹紫嫣红,可是暮春一到,就只剩落红一片,重归寂寥了。
他用桃李反衬,赞美松树枝条遒劲,不畏寒霜,虽然起点低了点,却有顽强的生命力,最终会有出头之日。
在成都时,崔涂结识了一位李姓朋友。在离蜀三年后,崔涂和他相逢,有感而发,作《途中感怀寄青城李明府》:
鳞鬣摧残志未休,
壮心翻是此身雠。
并闻寒雨多因夜,
不得乡书又到秋。
耕钓旧交吟好忆,
雪霜危栈去堪愁。
如何只是三年别,
君着朱衣我白头。
想当年,在寒冷雪夜,自己和李明府耕钓、吟诗,其场景仍历历在目。如今分别仅三年,昔日朋友已经“着朱衣”了,而自己仍然没有取得功名。有感慨,也有雄心。“鳞鬣”,指龙的鳞片和鬣毛,此处为龙的代称。
崔涂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他终于登进士第。只是,此时他已年近40了。
诡异的是,此后他并未大展宏图,反而从历史中消失了,进士及第之后的事迹,史籍里几乎没有确切记载,连哪年去世的我们都不知道。
崔涂诗现存百余首,能确定是他中进士之后写的,寥寥无几,《秋夕与王处士话别》是其中一首:
微灯照寂寥,
此夕正迢迢。
丹桂得已晚,
故山归尚遥。
虫声移暗壁,
月色动寒条。
此去如真隐,
期君试一瓢。
“丹桂得已晚,故山归尚遥”,说的是已高中进士了,但归故里还尚早。但后面“此去如真隐,期君试一瓢”,却又有了归山隐居的想法。
《东林愿禅师院 》也是登第后写的,“与世渐无缘”的心态,也说明他有了归隐之心。
与世渐无缘,
身心独了然。
讲销林下日,
腊长定中年。
磬绝朝斋后,
香焚古寺前。
非因送小朗,
不到虎谿边。
崔涂诗《南山旅舍与故人别》(一作商山道中):
一日又将暮,
一年看即残。
病知新事少,
老别旧交难。
山尽路犹险,
雨馀春却寒。
那堪试回首,
烽火是长安。
“病知新事少,老别旧交难”。崔涂此时已年老,长安战乱,他在终南山与故人告别后,估计就隐退了,这也许是他的觉悟,最终想明白了。
4,
《唐才子传》说崔涂“工诗,深造理窟,端能竦动人意,写景状怀,往往宣陶肺腑”,“意味俱远,大名不虚”。在诗星璀璨的唐朝,这个评价可不低。
崔诗多离怨之作,凄清伤感,易打动人。在语言上,崔诗平白清澈,即使用典也不晦涩。
古人评论说崔诗多佳句,果然,好句子目不暇接,无不璧坐玑驰、动人心魄:
“听残池上雨,吟尽枕前灯”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夕阳高鸟过,疏雨一钟残”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江山非旧主,云雨是前身”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谷树云埋老,僧窗瀑照寒”
“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三声戍角边城暮,万里乡心塞草春”
“雨暗江花老,笳愁陇月曛”
“天暝岂分苍翠色,岁寒应识栋梁材”
“影摇云外树,声褭月中秋”(褭,音niǎo)
……
以前就看过崔涂的诗,挺喜欢,曾在一篇写除夕的文章里引用他的《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如今疫情时起时落,没敢远行。又酷热难当,连出门都懒了。于是,把崔涂的百十首诗反复看,突然就和这位千年前的诗人有了心灵上的共鸣,怪不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