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词语的创造一定是有时代特征的,几年前“内卷”流行于网络,又过了几年“躺平”又应运而生,成了一对反义词。
这两个词都非常有画面感,就像一个柔软的物体,因为身处的空间越来越小,只好把自己团得紧紧的,以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但当物体的内卷到达了极限,再也无法收缩更多时,因为长时间的紧张,肌肉已经无法再维持紧绷状态,而心理也到了临界点,干脆破罐子破摔,找寻一条新的道路,柔软的物体一下子放松了对身体的掌控,从原来卷曲的状态变成了扁平的一条。
因为很多人开始“躺平”,所以这个词被创造出来?还是因为“内卷”成了一种常态,所以“躺平”成为了一种渴望?
真的有越来越多的人“躺平”了吗?这个数据的依据在哪里?
仔细想想,我周围“躺平”的人还真不少,作为一个旁观者,“躺平”只是我能观察到的一种状态,在我最初的概念里,不工作的人就是“躺平”的人。对门的邻居,几乎从未上过班,结婚后终于有了职业——家庭主妇;楼上的邻居因为职场受挫,据说引发了精神疾病,再也没有工作;每天出门上班,就会看到同住小区的某年青人,不是在遛狗,就是溜达着去往家门口的超市。之前我并不认为他们是“躺平”的人,直到这个词出现,我才把他们归类为这样一群人。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家躺平也不愿意上班?
“家里有矿吧,还上班做什么?”对于那些能躺平的人,很多人都认为是有钱人,不为生计发愁,或是正大光明的啃老。哦,现在啃老好像越来越少被提起了,它被一个新的词代替了,资源整合?想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家是一个整体,互帮互助,资源共享才能共同前进。
不得不说要躺平一定要有一个后盾,才能有底气躺平,否则不是躺平,而是躺尸了。为什么有人支持了躺平者?可能是一种无奈吧,因为内卷,个体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高强度的身体负荷,高成本的时间给付,高竞争的工作环境,终于把一些人压垮了。为了几两碎银,付出这些值得吗?觉得不值得的退出了竞争的行列,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倒下的伸出一臂之力。
这么多的金钱投入,这么多的积累学习,到最后不是用来低价贱卖的,躺平可能不是放弃,而是为了争口气,为了积蓄能量,厚积薄发。那暂时躺平真的可以迎来转机吗?这谁也不知道,内卷的人为什么还在坚持内卷,因为不内卷就无法存活,就无法坚持到转机的出现,因为知道规则的残酷,认为最有机会抢到先机的人是在局里的人,而不是躺在局外的人,停下来只会迎来淘汰,不用指望再起来了。
但身处内卷之中的人就不会被淘汰吗?不会被淘汰的永远是那些制定规则的人,他们高高在上,不会理会底下的人的挣扎。躺平还是内卷是不同的人选择的不同的自救方式,没有好坏,因为生存是残酷的,生活是自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