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感悟:上文谈到,“贫而乐”比“贫而无谄”境界更加高迈,髙就髙在“乐”字。这帖,专谈如何看待这个“乐”字。抛开物质生活方面穷困的含义不谈,单谈精神上的穷困潦倒。首先要看到,古往今来,几乎在我们所见的文学作品中,对自己精神上的穷困而造成的精神上和心灵上苦厄的,从夫子时代就开始了,从屈原时代就开始了,连续持续两千多年,文人墨客或温柔敦厚,或慷慨激越,表达内心的苦闷和不满,或干谒以求功名,或隐逸以求闻达,方式各异,目的雷同。这里,孔子似乎并未把此类若干人等列于其中,是说“贫而乐”人。“乐”首先是没有怨言,其次是保持平和快乐的心情,再次是为不再贫困做一些准备。这个“乐”,其实很难保持,无论精神或物质的“贫”,都难。 在蒙昧中碰到这样的景况不自知还好办些,设若是心有所感,心有所愿的情况下,苦难自是深重许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作出抉择。这些,都是涉及到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真正要用的时候的,是一个人真正的选择,正如如是谈到“慎终追远”时的情况一样。这时方能看出人品气节来,我想,一个平常人,一个普通人,很难能碰到这种情况吧。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只有一个五柳先生勉强到这个级别呢!其余的或多或少,有些失真。 我想,绝大多数人只能到“贫而无谄”的境界吧。能做到无谄就是很髙的品德了。 想想,就有绝望之感。这么难办的事情,这么难修的境界,嗯,幸好,我们还没有面临真正的选择,光是想想就已经很头疼了。 或许,一辈子也不用面对和选择,或许,到事情来临时再想,总之,我现在是无法想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