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功日记:
1. 《懂得爱》晨读 Day 10
根据书中所说,任何关系的最初阶段都是因为被对方的某种特质所吸引,于是就把对方投射为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形象,为终于有个人可以慰藉心头的不安全感而兴奋不已。所以在关系的浪漫期,我们都在物化着对方,也在被对方物化着。
而这一切的起源,则要追溯到我们肉体生命的最初阶段——婴儿期和父母的关系。不安全感、对死亡的恐惧、讨好对方,都是从那时起就深刻烙印下的。因为我们深信,只要有对方在,自己就是被保护着的,无需经历那些“不喜欢”的感觉。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我们在找寻伴侣时,其实都是在为自己找一个“理想父母”——这个人可以弥补小时候我们在过了和父母的浪漫期后所发现的父母“不够完美”的缺憾。可仔细想想,那无非是把对理想父母的投射,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而已。毕竟,真正要“补缺”的地方不会是“投影”,还是要看向“投影源”。
2. 面对大把的时间,我发现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填充进去。原来,在时间方面,长期以来的匮乏让我跟“富足”、跟“我值得拥有”断裂得很厉害。
3. 《非暴力沟通》共读 Day 13
第十三章,最后一章,也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每一次读到,都会为马歇尔舅舅和外祖母的故事所打动,经常在一个人读到此处时泪流满面。他们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份爱的光辉——是那样温暖,那样柔和,那样地滋养万物。
我想,马歇尔之所以选择放弃临床心理医生的身份,专注于运用非暴力沟通帮助世界各地那些处于战争和心理冲突中的人们,正是因为他从外祖母他们身上继承了这份“看到人”的基因:既能灵敏地捕捉人们的感受和需要,也生来具备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给饥饿的人食物,给患病的人医药;当你还能跳舞的时候,不要行走。”这首诗今天读来,突然发现它其实是在提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各种境遇,只要还有能力给,就不要吝于任何的付出。没有条件,也无需条件。把爱给出去,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4. 准备结营海报、话术
5. 最近好几件事都在指向让我去联系Amanda解决心中的疑问,可即使我编辑好了短信依然要犹豫很久才下决心发出去。我终于开始正视:Amanda这种性格(我说不好是干练,是飒,是彪,还是虎),在我心里会有一点怕。
也许是她们身上的女性能量表现得不如男性能量强,反正就是让我天生有种畏惧感。所以我一直怵头找她,尽管我知道在她那对我印象始终不错,也很尊重我,但我就是会有一种怕。这部分或许可能通过亲密关系探索来处理吧(坦诚表达所有的观察和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