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长期以来养成的一种规律性的思维或者动作。
习惯的动作,不用过多的思考,顺手就能完成。渐渐的形成一种无意识的动作,深藏在潜意识里。
记得小时候学自行车,天生胆儿小,同龄人都已经学会骑自行车,而我只能望车兴叹,望而却步。在母亲一次又一次的招呼,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中,炸的胆子把自行车推出家门。
那时候,农村每个村都会宽阔的打谷场。打谷场周围有很多打碎的麦子秸秆,一朵连着一朵,房子一般高堆的像小山,有三两个连在一起,像是肩并着肩手拉着手。
母亲鼓励我,在打谷场学自行车,好处就是即便摔了,还有麦草垛接着,软乎乎的不至于摔疼。
看着麦草垛,心里认可母亲的话,想想其他人都会了,自己不会,面子上也过不去,咱不能输给别人不是,就这样开始学习自行车。
母亲在后面扶着自行车,我慢慢把左脚放在脚蹬板上,后脚不断的蹬地,车子动起来之后,再慢慢的从后面将腿绕过去,屁股坐在车座上。
努力保持着身体的平衡,两个手紧紧的攥着车吧眼睛盯着,车轱辘的前面,母亲一直在后面喊,往前看往前看。心里很纳闷,这眼前的路还没有看好看,远处有什么用?
母亲越是喊,我越是紧张。越是紧张,车子晃的就越厉害。七扭八歪,整个人和车子合成一体,栽到麦草垛上。
几次三番三番几次有时耍性子,不想学。母亲却不依不饶,鼓励与责备的话同时袭来。
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来。再爬到车子上,母亲在后面扶着,推着,追着……“看,就是这样骑,往远处看,不要慌,不要急。”
“妈,你扶好啦!”
“扶着呢,别害怕!”
自己骑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心里想母亲,在后面一定是一路小跑的追着。就是这半秒钟的走私一下子,人和车子一起又一次扎进麦草垛。回头再看,母亲正在很远的地方,插着腰喘气一边喘一边笑。这才知道,刚才有很长一段路是自己在骑车。
跌跌撞撞反反复复,终于学了会骑自行车。
如今想想,骑自行车已成为习惯动作,再没有当初那搬教条和紧绷,也不必在骑车之前先做一番功课,双腿放到自行车两旁,脚一蹬地,走起!
走起来,动起来。当初靠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神经,每一个血管,每一块肌肉都要努力合在一起才能完成的动作,如今驾轻就熟。没有捷径,只有反反复复的练习,一次又一次的捶打。
只是习惯而已。
如今人到中年,重新踏上文字的道路。有时磕磕绊绊,有时大脑一片迷茫,整个人像闯入迷雾的羔羊。转动身体,周围看不见一棵树,一棵植物,伸出手,拉不住一个人。呼喊没有回音,奔跑看不到方向,回头找不到来时的路。
有惶恐,有不安。静下心来仰望天空,也是白茫茫一片。长出一口气,稳定心神,想要走出迷雾。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来,慢慢摸索,一定会走出去。
唯有不停的走,不停的写,才是出路。
不停的写,就会慢慢养成习惯。和文字慢慢建立感情,你想着文字,文字就会光顾你,想着你。感觉越来越强烈,输出就越来越顺畅。写成为习惯,习惯的写。
骑自行车要看着远方,写字也是如此。心中既定目标,就奔着目标努力去寻找。
眼前可能会有磕磕绊绊。会有跌倒。跌倒了再爬起来。身上的尘土会成为日后书写的内容,多年以后,再回头看,那条路,可能依旧在。路上有很多人在前仆后继,你在前面伸手招呼他们跟上。
习惯了就好。习惯的事情和动作会进入自动化模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自动化模式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对你有帮助的。
每天到单位,空闲时间总会有同事闲聊,如果没有刻意的控制和手头紧要的工作,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闲聊的漩涡,越陷越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忽然醒悟,时间早已跑的不见踪影。
自动化的加入,自动化的闲聊。一个嘈杂的空间,一群有的聊没得聊的人,在用无聊打发着原本可贵的时间。最近一段时间在努力克制,避免进入这种自动化的模式中,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在喧闹的环境里打造属于一个人的空间,写一个人的文字,读一个人的书,闭上眼睛一个人在思考。
写到这里,我笑了。当下的社会,最自动化的模式应该是人与手机的关系。
早晨从梦境回到现实,第一反应是抓起手机,看看时间,看看微信群有没有消息,看看谁更新了朋友圈,点开各种社交APP,各种资讯平台看谁上了热搜,世界发生了哪些事,好像你睡了一宿觉,事件发生的变化,好像你错过了很多很多事,错过了很多很多人。
写到这里,感觉好笑,世界发生了哪些大事,又有多少与你有关系,谁登上了热搜,那又不是你。和你无关的事,与你无关的人,你为他们牵肠挂肚。伤了自己的眼,劳了自己的神,荒废了自己的时间。在成长的路上给自己摆下一个个障碍。何必呢?
不是一次的响,如果这个世界哪一天突然没有了网络。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抬头透过窗户仰望天空。微风吹拂下,悬挂在枝头的几颗大红枣摇摇欲坠,黄绿色的叶子,透着油亮亮的光。有没有网络与枣树没有任何关系,尤其是我家院子里的这棵枣树。
自从嫁到婆家,这棵枣树就已经生长多年,没人刻意的浇水,没人专门去打理,随它自由生长,它依旧每年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春天细碎的枣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开满一树。初夏时节,椭圆形的小枣,头顶有一个小小的尖,在夏天火热中默默成长。经历春的萌芽,夏的成长,到中秋之后日渐成熟。由嫩绿色。到黄绿色再到半红半绿,最后整个都变成深红色。等待主人采摘。
枣园里的枣会在网络中售卖,而我家院子里的枣,只供自家人享用,在亲戚朋友中传送。
不知道我的上一世,是不是一株枣树或者是一枚青涩的小枣。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写文,却有回避网络世界的欲望,喜欢一棵自然的枣树。
关闭网络,重新回到一个人的世界,写心中的文字,说心里的话。说给这个安静的世界听,说给自己听。
闯入耳朵的有街道上几个小孩子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几个小孩子从三四岁到十一二岁,有男孩儿也有女孩儿,大小不等就玩儿的不亦乐乎。
一辆滑板车,一辆脚蹬婴儿三轮车,一辆少年自行车,一把儿童铲,一堆沙子,几块砖头。几个小孩子在沙堆里搭建城堡,在宽阔平坦的街道上来回骑行。
孩子的快乐是如此的简单,把自己放到大自然中,
现在的孩子,从婴儿推车到学步车,扭扭车,滑板车,各种各样的车。车的数量比孩子的年龄还要多,还要大。这一时代的孩子,再也没有我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的那份艰难。可是也少了我在麦草垛里跌跌撞撞的美好回忆。
时代在进步,大家的生活都在变得越来越好,外面的热闹与我无关,我还是更习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安安静静的对着文字。
文字从心中写出,记录生活的每一刻美好,写下最真实的生活。打开书,把文字收入眼中,在心中凝结成新的思考。
我在网络世界写作,却想关闭网络世界,这是不是有些矛盾,有些违和。即使网络世界也好,现实生活也罢,人还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生活,工作。只有从心而出的才有意义。
习惯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人到中年,忽然发现,有些习惯多年的习惯,是时候该改变了。想到改变。不再听从习惯的安排,刻意的去扭转,渐渐的新的习惯就会养成。当新的习惯形成时,就是一次重生。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几次重生,或是一些意外事件,或是自我心灵的成长。每一次重生都意味着和过去习惯的告别。既然有勇气选择告别,一定是有了新的方向,新的目标,笃定的内心,伴随着持续不断的动作走下去。在新习惯陪伴的路上,成就一个新的自己,只是时间的问题。
习惯透彻,习惯安静,习惯温柔,习惯倾听,习惯成自然,慢慢的习惯养成喜欢的习惯,越来越喜欢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