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绘始祖尊像
我張氏之聚族於斯也,已二十有餘世、四百有餘年矣。自乾隆修祖廟、則祭器及一切尊祖敬祖之事,既世代有人而為之,惟樹碣於墓,以光昭公德者,尚屬闕然。今族正瑞庵先生等僅念及此,乃使工人磨石,肯堂攙觚補前人之未修。肯堂自知不敏,而義不容諉,謹按家乘以志之。
祖諱:整,字暇儀,南京鳳陽人。有明之初,偕其弟,諱保者,侍肅莊王之甘州,隸中護儀衛左所軍笈。後,王徙都蘭州,保祖留守甘州,遂為王者。
我始祖從王至蘭,出入殿陛。既而膺鎖鑰之命,出戍邊圍,初戍買子堡,父子襲職。二世祖伯仲二人:長公(釗)、次公(銳)。長生宣、次生清,則我氏之門三世祖。以後改戍鹽場堡,又改條城堡,遂家焉。四世祖昆季四人:宣出者二,曰秀、曰舉;清出者二,曰學、曰才。秀祖複侍王門,因徵幣貢有節,王雅重之,褒封義官。及老,解俎還鄉,置產業,以遺子孫,洵我家光裕之祖也。五世祖六人:應福、應吉、應祥、應祿、應奇、應鸞是也。盡存文,又不詳所自出者,然以六承四則有餘,無不足也。
考始祖與二世祖之歿在戍買子堡時,其墳原葬買子堡。後改戍條城堡,日久,遂遷於條下暨五世皆附焉。六世、七世支派漸繁,亦有依葬老塋,以承先者;亦有別蔔新塋,以立祖者,不盡同也。然是塋也,葬者僅廿餘口。今之塚累累者,則塋繁重也,族中人私立小塋,非老塋之如此其大。老塋自七輩臺而止,故立石以七輩臺為界碑。俾祭掃者有所依據,庶不致崇韜族貴而誤拜汾陽。
且我始祖,雖膺武職,而兼通文事。文方從茂時,每讀《武聖傳》,心頗好之。常以忠義教子孫,用垂家範。故子孫以忠勇相繼,勤勞王事,榮沐國恩。葬之後,又適於關帝為鄰。生,慕聖人之行,歿,近聖人之居,遇亦奇矣。尤幸上邀天眷,裕我後昆,前清二百年來,擢巍科、登顯仕者二十餘人,若出貢、明經、遊泮、食祿者二百又八十矣。溯厥原由,皆誒我始祖忠義之傳而所獲報也。孰謂將門有將而與斯也?故慶之敬仰瞻廟,能存希聖之心以念前勳,允克作繩祖之想,揆文奮武,以衍家聲,則庶可靠武忝雲。
系以銘曰:
翳我先祖 肇基南京 兄先弟後 投筆從戎
生衛蘭國 歿葬青城 赫赫關帝 與接芳鄰
沐其忠義 濟以威靈 允文允武 佑啟後人
前蘭州府金縣儒學博士弟子員 十六世孫 肯堂監先氏頓首敬撰
前蘭州府金縣儒學博士弟子員 十六世孫 丕昕曉嵐頓首敬書
前皋蘭縣儒學優生丙辰科俊士縣甘肅省議會秘書十七世孫炘午魯泉氏頓首篆額
大中華民國歲次疆圉單閼(丁卯)之年桃月上浣
家庙常用联句:
廿余世新灯永建,
萬有年俎豆常新。
十魁元允文允武,
三進士冝祖冝孫。
人丁日盛凤陽遣派衍青城,
科甲雲蒸鹿宿祥光辉紫极。
龙山新耕瑞報张氏一犁春雨,
凤陽旧基雲沾后辈世代书香。
任时势变遷流水必然属海疆,
凭地天轮迴落叶还须归根底。
词堂生瑞色豪俊屡生传世久,
家谱续新篇英才辈出真大户。
明封義官双冠带,
清授主事两部天。
(上联写的是四世祖秀公,下联写的是十三世兆熊和十五世照南。)
道德为邻仁义作友
云霞其色金玉尔音
又録:
公姓張諱 整南京鳳陽人也 自前明洪武三十年從戎 偕其弟 諱 保 承太祖之命 隨侍 肅莊王封國就甘 隸中護儀衛左所軍籍 後移封皋蘭 保留居甘地 今甘州張家巷所住及其派也 整從王遂來金城 出戍買子堡 後改守鹽場堡 三遷而至於一條城 置宅舊城西北隅 厥後蔓延析居 另爨幾三百餘年已 曆十一世矣 共生有二子 名字無傳 卒葬買子堡 後因藩王占井 每一墳塚給銀叁兩 遂移於一條城南廟兒坪坡下茔城安厝 惜無碑誌 人遷經徙祀主無存其考妣 父子婚娶 生卒年壽 履歷之詳 俱莫可考 幸有祖先遺像留於家予 亦粗聞其大概 故敢抒其鄙俚之詞 以表始祖幽潛之德於不朽 云頓首拜乎 繋以讚曰:
賢哉始祖 倜儻超人 籍屬鳳陽 家原南京
洪武末年 命潘肅封 同弟張保 儀護王宮
遂移蘭縣 三遷條成 積善昌後 育嗣繁興
歷年三百 祖德猶新 雲礽相繼 萬祀不湮
皋蘭縣庠生 九 世孫 諧豹敬撰
皋蘭縣庠生十五 世孫 百忍敬錄
靖遠縣黃埔軍校第十六期畢業生
陸軍上尉連長十七世孫景渭 敬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