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阳安化的90后小夫妻肖霖和夏艳一年半前做出了回乡当农民的决定,一回到家乡,他们便开启了真正的农民生活——种地。原本,大学毕业的肖霖是搞室内设计的,夏艳在长沙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工作,小两口收入可观,在城市过着让人羡慕的小资生活。回农村以后,肖霖不顾父亲反对,大胆地花了30多万引进“育秧工厂”,在育秧棚内进行早稻育苗,联合周边其他家庭搞农场规模生产。为了拓展销路,小两口还决定给自己家大米注册商标。这一年半,肖霖和夏艳种地380亩,年收入有三四十万,但他们看到了家庭农场的美好前景,相信明年收入上百万不成问题。这对90后小夫妻,展现了新农人的魅力,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统计,截止到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人口共有14.1178亿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15856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1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而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更是让人惊讶,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入城市,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比翻了个个儿。城市的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广大农村地区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1. 大量房屋无人居住,杂草丛生,十分荒凉;
2. 农村小学办学规模愈来愈小,撤并迁移,引发新的人口流动;
3. 种地的人越来越少,50、60后成为农业主力军,不容乐观;
4. 农业产量受天气、风雨等自然因素影响大,稳定性太差……
曾经,我们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骄傲,而如今全国14多亿人的粮食需求,落在5亿多人的肩头,压力重重。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一次大的转变,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将会给农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除了肖霖和夏艳看准了形势,回村搞科技种田,乡村振兴路上涌现出一批批带头人和实干家:
来自陕西平利县的姑娘王秀梅,2016年辞去工作,返乡创业。她从零开始,去外地拜师学艺,了解茶叶市场,并在平利县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茶叶门店。凭借产品与众不同的风格化、主题化包装设计,小店很快站稳脚跟,后来又办起了绿茶和绞股蓝茶加工厂。王秀梅克服了重重困难,逐步成长为领路乡村产业发展的全能型选手。借助政府和电商平台的帮助,她的路边小店,也发展成一家集茶叶和绞股蓝采收、产品制作、网络销售、电商培训等功能为一体,辐射周边十多个镇,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现代企业。
河南农村小伙儿汪清泉,在看到农业发展前景后回乡开始种樱桃,在创业的前三年投资只进不出,家里初期的资金支持都被自己消耗完了,眼看着租地、施肥、除草、修建到处都是开销,汪清泉又通过网商银行的贷款,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候。现在,汪清泉不仅熬过了艰难的周转期,还已经有了400亩地的樱桃林,有能力带动周边人致富了。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小额信贷、生猪产业、快递进村、绿色农业、乡村旅游、现代种养业、乡村富民产业、社会保险扶贫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和返乡人员看到了希望,让他们吃了“定心丸”,为振兴乡村提供了重重保障。
乡村振兴不能单单从乡村着眼,而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比如,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占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推动高科技、小发明创造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等等。
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笔者亲眼见证了农村的现状,看到了农村的希望,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1. 改良农村人口结构比例,鼓励中青年在家乡搞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农村,种地可是头等大事,可是如今人们却都不愿意种地,有人说: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50 、60后虽然有传统种地的经验,但他们年龄已大,况且传统种植已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靠老天吃饭,不能实现农业产量的提升。中青年人有责任和义务接过这项重任,为农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但如何鼓励他们留在农村,还需要各级政府通盘考虑。比如,大力宣传惠农政策,树立榜样,提供技术支持等,切实解决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留住人才才能搞建设,不要让投身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中青年寒了心。
2. 合理规划并落实农村住房、供暖、养老等基本需求。
现在,农村还面临着基础设施的规划、改建等问题,确实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深入农村,给予科学的、有效的指导。就拿住房来说,老房子没人想住,盖新房又是各种各样,甚至违建。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政府也在努力改善农村的饮水、供暖等问题,希望能坚持下去,真正为老百姓着想,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
3. 增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的农业项目及专业比例。
产业兴才有乡村旺,有什么样的农民就有什么样的农业和农村,振兴乡村需要新型农业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举措确实给农业生产者带来了一些指导,但也存在培育方式单一,多样化不强,培训设计系统化不足,缺乏培训结束后的跟踪指导和服务等问题,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新农人的素质,还要坚持多元培养。比如,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增大有关农业的专业学习。像“智慧农业”专业,以“信息知识+智能装备”为特征,综合利用计算机、地理空间信息、网络通讯、电子工程等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等,是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多增加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他们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中来,那是可以辐射多少农民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