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一路走来,总有磕磕绊绊,(无意暴露年纪),心情时好时坏。有因为一点小事开怀大笑,也有因为一点挫折满面愁容。但好在,每当觉得前路渺茫,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总有一些时刻带着平淡无奇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治愈了我,毫无痕迹。只有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每每想到便觉得心中充满力量。原来,我是那样一路走来。

《拯救》
高三生活可能是我们永远都不想回首的过往。08年的高三,我们还有早晚自习,学习基本上从早上五点半六点开始,一直到晚上十点左右结束。四十五分钟一节的课程排满了整个白天,早上八点到十二点,下午两点到五点半。剩余的早上和晚上,早自习背英语背语文,晚自习做真题做练习做总结。
那时候,学校偶尔没电,真的是偶尔,几率很低。前排后桌同桌聚在一起,躲在三五十厘米高的课本后边,聊聊天,听听歌,感觉无比奢侈。
地理课上我坐在第一排打瞌睡,被老师扔了粉笔头,惭愧到想找个地洞钻进去;化学课上被老师叫到黑板上解题,愁的我满头大汗,直回头向同桌求救;对,我是个理科盲,考上大学绝对要感谢高中时代的文理分科。但凡事也有意外。上政治课晚自习,我也瞌睡了。把胳膊抻长在课桌上,枕在还算有肉的胳膊上,睡的正香,感觉有人在拍我的胳膊,皱着眉头一抬头,是班主任,也是政治老师。来不及反应,赶紧趴下去背书。
就是这样一段紧张而有序的岁月,也有治愈自己的幸福时刻,是学校门口某一个商店放的《拯救》。至今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商店放的。每天固定时间,固定曲目。好久都没有更换过。每天十点走出教室,大步跨出校门的瞬间,《拯救》都在线:我拿什么拯救,当爱覆水难收;谁能把谁保佑,心愿为谁等候······也不是歌词和心境有多相符,就是觉得一听到这个歌就充满力量,可以回家美美睡个觉,第二天继续五点开始的生活。大概是一种仪式感吧,歌代表着今天的圆满结束,代表着满满的日程表之后的片刻休整。
一篇小短文
以前喜欢看读者,青年文摘。上大学以后就没有这个嗜好了,变成了手机上的网络小说。坦白说,我还是喜欢看纸质版的文字。觉得有情怀,8090的情怀,一段回不去的黄金岁月。仗着自己字写的还算工整,经常买很多小笔记本来摘抄。看到喜欢的句子,文章都会摘抄下来,当然也包括歌词。可能也因为这个,所以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吧。
其中有一个小本子,是土黄色的,纸张也不好,笔写在上边磨笔芯,三两天就把笔芯磨坏了。可是我好喜欢。把我最喜欢的文字都写在里边。有段时间压力特别大,已经记不得原因了。只是那时候的情绪低落,做什么都觉得无趣。长大后反思可能是习得性无助吧。每天和别人一样地学习,一样地付出,别人成绩总是拔尖,自己的排名总是不尽如人意。虽说考大学无恙,但总归距离理想状态还差一大截。所以慢慢就有点放弃的意思了。
这时候,无意间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小短文。短文的内容已经忘完了,承载短文的小笔记本也找不到了。上大学后把以前的日记本,笔记本都烧掉了,报复性的,多么幼稚的举动。但是我记得,这篇短文就记在那个我最喜欢的土黄色的小笔记本上的倒数几页。大概的内容就是,一南方姑娘撑伞走在小巷里,从容淡定,处变不惊。轻易不说话,一回头便倾了城。我大概也是那时候开始觉得南方特别美,不管是南方的街道还是南方的姑娘。这样一篇连主题都没有的小短文,治愈了我整个18岁。总觉得那样的从容和淡定是我毕生都要学习的课题。
去往自习室的路
很神奇,就是这么一条路成了我后来记忆里浓墨重彩的抹不掉的美好回忆。大三准备考研,和室友一起。经过两年颓废而自由的大学生活,好的学习习惯所剩无几。自打决定考研,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决心要把遗忘已久的作息和生活习惯找回来。做不到就从强迫开始。
强迫自己每天七点起床,叫醒睡眼惺忪的室友,八点准时去自习室;强迫自己每天学习N小时,带着劣质耳机,耳膜简直要被各种音乐震裂,坚决不抬头;强迫自己每天学习到晚上十点,不到眼皮打架,就不走出自习室,毕竟是好不容易抢来的座位。
每天最幸福的时刻,是晚饭后和室友一起溜达到自习室的闲暇30分钟,有种酒足饭饱后的满足感。刚用美食填饱胃,还没开始枯燥的学习晚自习。从食堂到自习室,路过一条小路,旁边是一个窄长的红色的凉亭,三三两两的情侣或闺蜜在窃窃私语。我们打旁边走过,啥都不说,啥也不听,就活在自己的小确幸里,无比快乐。
《了不起的我》
最近又是自己的多事之秋。总觉得事事都有待开始,却又无从下手。高兴的时候觉得自己是穷开心,傻乐呵;不高兴的时候觉得生活简直是一地鸡毛。
得益于自媒体的便利,在一个学习类博主的推荐下,买了几本书。对,每当心里空荡荡的时候,就喜欢买书,纸质版书。其中有一本是得到的《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坦白说,对得到并不感冒,总感觉他们有消费焦虑的嫌疑。但是对“心理学”基本没有防御能力的我,还是第一本拿起这本黄蓝相间的书。一读就停不下来了。
他的主题是改变。
你什么时候最想改变,大概率是不顺心的时候:“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要改变”。但是有几个人能成功改变成自己想要的状态,实属不易。而我,我感觉自己一直在改变的路上。就像打补丁,这儿不满意,改!那儿不满意,改!改来改去,发现有些问题,是改了好多年依旧没有根除改变的。
它分了五个章节,对我来说,有意义的是前四个章节。
既然要改变,就要从行动和思维两个方面去改变。所以,第一章,行为的改变;第二章,思维的进化。
改变自己就要脱离自身,从大的方面,从局外人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改变。横向上,把自己放到社会中去改变,毕竟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而依托于社会环境;纵向看,改变不是一个静止状态,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与改变并行而存在。时间往前走,改变就随行。所以,第三章,关系中的自我,第四章,发展中的我。
每个章节,都由几个核心问题引发的内容组成,有专业的心理学内容,也有作者的案例和亲身经验。每读一点,我都喜欢对号入座,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答案。这样并不好,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但也是这样的对号入座带给我改变的动力。让我看到自己的问题,看到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周读完,我心里一直在想:这本书写得真好!
可能就是一种共鸣吧。它刚好出现在我需要改变的时候,需要动力的时候,需要方法的时候。就像高考压力之下的《拯救》;像迷失自己时候对坦然豁达的南方姑娘的向往;像恢复规律学习习惯后重复来回的校园里的那条路。就这么平平无奇的简单不起眼的瞬间,在特定的时刻都给了我莫大的治愈和能量。让我走出当下的困局。看到脚下的路。
未来可能还有很多的迷茫和不确定。不,应该是肯定会有。但应该也会有更多的治愈时刻出现吧。毕竟生活就是这么精彩,时刻充满了惊喜,还有惊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