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认识的最美的人是那些经历过失败、痛苦、挣扎、丧失并找到了走出深渊之路的人。这些人对生命充满了感激和理解,他们是敏感的,满怀同情、温柔和充满热爱的关切。美丽的人不是偶然形成的。
凡事都有两面性,前段时间关于“抑郁”的话题因艺人乔任梁的自杀而火热。而对于抑郁的评价,很多专家学者都表示其除了具备破坏性外,同样也有积极的一面。
成功度过“抑郁阶段”的人反而从抑郁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灵感和创造力。成功者,除了需要外在的自信,还需要内在自信(抗压力)
在《异想、天开》145-146很详细地提到了“创伤的重建过程”,这其中我想重点把“思维反刍”拧出来(因为抑郁与这部分有关)。
· 思维反刍:反复考虑消极的想法和情绪。
· 思维反刍一开始通常是自动、本能、重复性的消极想法,但一段时间后,个体对创伤性事件及其影响的思考方式会变得更加有组织、有控制,更加周全,并开始成为寻求意义的过程。
· 成长需要脱离、放弃根深蒂固的目标、同一性和假设,还需要建立新的目标、模式和意义。
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往往曾经把过去的伤口撕开去看、去面对的人,获得了重生。
创伤确实能够带来一定的创造力,但不表示为了创造力就要去找创伤,本书作者提出:
不提倡寻求不幸,而是当遇到不幸时找到途径(看到创伤的积极性)。
最可能带来成长的是以意义为基础的积极事件,这些经历是对灵性的唤醒、新生活的礼物、对互联品质的领悟。
我们可以学会把生活中所有有意义的时刻(所有好的、不好的事情都可以是有意义的),都看成是灵感和动机的潜在来源,去“冒险”,准备好失败。
嗯,写完也差不多把《异想、天开》梳理完了(其他章节的拆解见本文底部),当然还有很多点我只是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本书的重点很清晰,从副标题就可以看出(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情),而围绕这10件事展开的话题,让我最有收获的是:
接纳、相信。
接纳自己的过去与现状,相信自己有能力,因为那是本能。接纳世间每件事情背后都至少有两面,凡事把握度。
想起之前看到Frank分享他之前与李海峰探讨时的内容:
一个人要达成目标必须要做到三点。
第一,制定目标的人必须要相信自己有成功资格。
第二,制定目标的这个人必须要相信这个目标会实现。
第三,这个人必须要有达成目标所具备的能力。
Frank在分享写作之路时说: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生命有价值,你就会自卑,你就会自惭形秽。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生命有精彩,你就会仰望大神,一直仰望到死。
能力很重要,但信念,不容忽视。嗯,每天给自己正向信念吧,祈祷文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已经开始在写晨间笔记,结尾采用正向信念,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附:
1、其他章节的拆解:
那个所谓的创造力是个什么鬼?
原来我们常说的“灵感”也就这么一回事
你说喜欢独处就是孤僻?大错特错!
善用这个与生俱来的能力,提升孩子的创造力!
善用“直觉”,你也可以提升创造力!
“敏感”真有那么坏吗?
2、相关书籍推荐:
本书书面:《异想、天开》
关于晨间笔记:《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
孩子必经的成长阶段:《捕捉儿童敏感期》
你必须知道的孩子心理营养:《心理营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