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籍,我觉得是:“所有一切的文学都是存在相同的”,我们知道了,其实,“世界上只有一个故事”。
全书一共19章,首先,前18章都在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向我们证明,所有故事、或者书写文章,都是存在相同,即是说,世界上只有一个故事。当我们理解前18章后,第19章就是一个自我总结的过程,给你一个,用前面学习的方式来解读这个故事。
文章为翻译书籍,所以在读的过程中会有读的不够顺畅的感觉,另外,文综引用书籍典范都为外国书籍,因为平时不读外国书籍,所以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但是并不影响我理解全书的中心思想。
我们所读的每一个故事,我们去思考,是不是都存在这些东西:1、探险者 2、要去的地方 3、要去的公开理由 4、艰难险阻5、要去的真正理由。拿修仙小说作比较就是,一个想成神的人,要去往神界,要成为神,途中各种杀怪升级,其实最终的原因是为了救出谁,或者完成什么任务。这么一说是不是更容易懂,现在你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看的故事或者电视剧,然后把这些东西去划分,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有很多时候,不管是看小说还是电视剧,你会不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当故事开始没多久的,后面的情节你就可以猜到七七八八了。就有一种“在哪见过他”的感觉。好比白莲花女主永远是被人陷害,但永远是以德报怨,最终感动众人和男主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韩国电视剧,车祸癌症死不了,你是我哥哥啊。出门就是车祸,摔下山崖就会失忆,说有本事杀了我的永远不会死,大喊别杀我的永远被一招击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字模式”。这其实就是在泄露一个秘密: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百分百的原创文学。
好,当我们知道了“故事都有雷同”这个事情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去寻找他们的相同点了。
还记得大火的电视剧《花千骨》吗?女主出世时,就有奇香无比、百物尽枯的怪异现象。是不是一下就感觉到了,大人物降世,必有异象。好,当我们认识到这个的时候,其实就差不多读懂故事的套路了。现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雨,电视剧中,只要有人下跪求人,是不是必定下雨?为什么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下雨这个场景呢?其实看到描述,下雨很有可能会带来什么?避雨、迷路、滞留,陷入困境,给人更加神秘、阴郁、甚至是悲伤,作者将环境描述来渲染出气氛,把本来就困难的事情表现的更加困难。现在我们不仅是说雨,还有季节,比如冬天,就给人冷、纯洁等感觉。
除了天气的描述,地理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主人公闯入了一片陌生领域;如果描述的是,他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小岛,岛上满是梨花树,偶尔飞过的蝴蝶落在梨花上,偶然出现的路人没有因为陌生人的闯入而惊慌失措,反而友好的和他打招呼。如果是这种描述,多半我们会以为是桃花源记。如果描述变成: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岛,岛上全是雾,他看不清路,他漫无目的的走着,突然掉落的蜘蛛使他大声尖叫。描述到这里,我们只能说他是来到鬼岛了。
现在主人公也有了,也有环境了,这时候我们说这个故事,大家还记不记得,一般的主人公虽然出生的时候很牛逼,但是基本上都是小人物。不仅是花千骨,还有李逍遥、景天,这些人刚开始都是没有任何武力值的凡人,最后他们都干了什么?拯救了世界,所以,故事的套路就是,小人物都会影响大环境,改变了很多格局,也就是一切都是政治。
现在我们抛开这些套路回归到故事本身,我们用文字的模式来看。你有没有发现,讲远古故事,我们都喜欢用什么?耳熟能详的神话,比如女娲、阎王、龙神之类的。而我们再看文章,如果有人写书、或者直接写公众号,如果要辩证一个观点,你就会看到,子曰,鲁迅曾说过,我们会用我们大家都熟知并且在领域中比较牛逼的大人物说的话去认证这个观点。好了,说到这里是不是就已经明白了,文学的另一个套路:喜欢引用且值得引用的那个人或者事,是我们最熟悉的,甚至还没有去阅读去看,就已经知道他。
看了《文学课》当然不是为了让我们知道,天下文章是一篇,所有文学都雷同。而是希望在我们阅读的时候,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如果只是单纯的用去眼睛去看,我们会错过很多。
文章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以后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更懂得如何用环境、场景,去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比如吃饭;想想我们描写用餐,是写的那个炸鸡多香、西红柿炒蛋吃起来的感觉,还是描写着,在一个浪漫的情人节,男士邀请心仪的女孩来到有法国情调的餐厅,他们互碰酒杯,使用刀叉的女孩是如何优雅。所以,我们要学会,圣餐的仪式感,吃饭是为了烘托出某些东西,而不是为了真的去吃。
学会阅读,是学会写作的第一步,将每一个细节都发挥到极致,即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也是很棒的作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