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人类简史》,讲到为什么近代以来欧洲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占据了领先地位,作者的观点认为,是因为欧洲人对未知的世界始终保持着一种态度,那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始终保持着一份强烈的好奇。
正是因为这种承认无知的勇敢,和永不泯灭的好奇,让他们愿意去发现,去了解,去研究,去探索,去征服。
而相比之下,亚洲的许多国家,像古中国,古印度,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却因为缺少这样的态度而被远远落下,甚至被侵略,被殖民,在各个方面都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联想中国近代史大清朝的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我对作者的观点深以为然。
这也让我想起我身边的人和我自己。
所有喜欢批判喜欢炫耀的人,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认为自己是代表绝对正确的权威,所以不能接受别人的不同,也不能对别人和自己的不同产生好奇,更不用说了解,认识,或者学习,研究了。所以这样的人即使从三十岁活到了八十岁,也基本还是老样子,不但没有成长,反而显得越来越顽固,越来越极端,越来越偏执。
我也想到了我自己。
在某个时期,我也是这样一个人。
我会在某个领域有一些莫名的优越感,因此会对自己不喜欢不认同的人或事本能的排斥,抵触,或者远离,我自以为是在远离一些无意义的社交,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但也由此让自己变得封闭,孤独,获取新知识的渠道变窄。
好在我还始终保有一颗向上向美之心。
出于对自我成长的要求,我在一个学习心理学的同学带领下接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获得了很多非常好的资源。这让我在处理和丈夫,和儿子的关系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儿子进入青春期,在他面临中考高考的重要阶段,少走了很多弯路,少犯了不少错误,也让自己的内心更和谐,更从容。
开始把精力和眼光从对别人的关注转回对自己的关注之后,我开始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要求。
最近几年,我开始注重健身,读书,但开始的时候基本是单打独斗,因为资源少,收益也小,最近结识了一些这方面的朋友,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有了更多优质资源,让身体受益的同时也让视野开阔了很多。
但是虽然有了一定的受益,我还是容易凭感觉去吸收接纳我认同的东西,对有一些领域的知识或事物还是采取排斥的态度。
比如看书,我只喜欢看文学类的,最近两年哲学类的也开始涉及,但是军事政治历史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从来不碰。因为不感兴趣就总觉得看不懂,因为觉得看不懂就更加排斥,恶性循环,导致我在这些领域几乎就是文盲,除了学校里学到的那一星半点,我几乎一无所知。
今年暑假在同学的推荐下参加了一个读书会,跟着读书会读了几本历史类的书,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也在这个读书会的影响下买了一些听说影响很大,但是我从来不曾想过要看的书目。
可是书买回来以后,有的开了个头,有的根本就没拆封。
还是前段时间为了减肥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一本叫《微习惯.瘦身篇》的书,受书中启发,觉得要让自己培养一些有利于个人进步成长的微习惯,于是制定了一个每天至少读两页纸质书的计划,就从这些自己不感兴趣,看不下去的书开始。
于是我开始认真的读了这本《人类简史》。
开始的时候真的是很艰难,因为对这样的内容不感兴趣,有时候几页读完,脑子里空空的,好像根本就记不住什么,再打开还是跟没看过一样,但是因为有打卡的任务要求,我还是坚持要求自己每天读。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我开始被书里的内容吸引,开始慢慢享受书里的知识带给我的愉悦感,以及那一瞬间被某种理论照亮的感觉,慢慢的,每日读书就不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一件开心的事儿了。
也是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我看待自己,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儿的视角和方式存在的问题。
就像今天,我似乎第一次很深刻的反省自己,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时候对周围的世界缺少好奇心,缺少谦卑的态度,很多时候我就是我自己批判的,喜欢评判别人的人。
这样的认识让我汗颜,更让我警醒。
但更让我庆幸,我终于有机会及时的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有了解决之道,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
承认自己无知,就会有一种谦卑的态度,保持一份好奇,就愿意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资源,更丰富的知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进步和成长。
承认自己无知,就会在别人身上看到更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人各有所长,不凭主观印象或者个人喜好排斥拒绝和自己不同的人,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就有很多机会学习,更多渠道完善自己。
活到老学到老,保持空杯心态,保持一份好奇心,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丰富,让眼前的世界越来越精彩,这条路是一条上坡路,需要我们经常低下头,以谦卑之心看别人,抬起头,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