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又在线下走访了多家机构或者企业。
我们也不能只是埋头买城投,如果大环境不好了,一般也很难有人和行业可以独善其身。只有大多数企业好了,大环境好了,企业缴的税费多了,产生的就业也多了,城投也才能长期好起来。
所以这次我们走访的第一家是一个民营企业。
这家企业是主要做豆瓣等调料包,知名度还是比较大,它的下游除了各种商超,甚至还包括一些很有名的火锅店等等。
这家企业的老板我们这边最早是在10来年前就认识的。当时是通过一个小的金融机构向这个企业授信了300万以内的额度。当时授信后,这个小企业也把钱还了,但原来那个小金融机构因为实控人杠杆太高的问题,没有扛过15年的那波危机,后来倒了。
现在过了十来年看,原来的这家搞豆瓣的企业还活着,不过撑到今年后,现金流还是很紧张,然后才会有融资需求。
这家企业和实控人老板的资产规模大概在1.2亿。资产除了厂房,存货,设备,应收账款外,有很大一部分是房产,当年赚了钱了,老板也是到处买房子,这次资金紧张,除了大环境的因素外,还有就是前两年在一个小地方跑去扩分厂把债务搞上去了。
负债的话,比较多,大概有七八千万,仅仅是融资租赁方面的负债就有三四千万,最大的一家租赁机构也只给他放了几百万。
其他就是银行贷款,还有就是多家消费金融机构给企业或者实控人授信的资金,以及一些应付账款及欠款。。。。但这后面各类债务的具体比例不详。
这次9月份,说的是金九银十订单多,但估计是需要付息的资金比较多,然后才会找各种资金,我们这次是和一家金融机构的人一起去的。实际上6月上旬之前就去了一次,但当时实控人不同意把债务授信到他个人名下,然后当时就没做成。
这次又去面谈,在了解的过程中,后来才发现,这家金融机构的已经给这个企业实控人授信过一次一百万的额度了,是另一个人做的。看了当时机构给这个实控人的授信时间是6月下旬,然后这次几乎就白跑一趟了。
我们分析还是实控人要的资金太急了,所以6月初时,实控人不同意把债务放到自己头上,但后来还是同意了,然后业务就被其他人做了。。。。。。
有一点值得借鉴,虽然金融机构有大数据,也有授信限额,最终也是借款人去线上直接点下单借款的,但像类似于企业实控人类的额度稍微大一些的借款,金融机构的都是会派人到线下来做实地调查走访的。它不像那些小额的,根据大数据系统筛选后,借款人下单的,最快有9秒钟就能放款的。
我们需要借鉴的就是,像我们在买城投时,虽然可以通过线上的各种分析,背靠信仰去买。但毕竟一笔金额动不动就涉及到数十万的,能去线下各方面打探了解到城投公司以及当地经济情况的,还是要尽量多从线下去了解。。。有了这一条限制之后,未来像偏北方的一些省份区域,或者离川渝地区比较远的区域(江浙好区域除外),这些我们估计都还是会继续持观望的态度的。。。
21年时我们在葱省吃了亏,22年年底前再次进非标时,几乎主要都限制在川渝苏这几个区域,现在再回头看,21-23年时坚守住这个原则,没进北方的一些省份,还是比较明智的。
再回到企业上看,经过几年疫情的折腾后,不仅是城投和地产公司,实际上一些普通制造企业的杠杆都是崩的比较紧的。连付利息都很吃力。
像一个企业,您1.2个亿的资产,负债就高达七八千万,有息负债估计五六千万,一年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估计都要大几百万,那个企业一共也就100多位员工,金融机构就撸走了大几百万,您觉得干企业的还能剩下多少利润啊。
另外企业和实控人的资产,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房产,这两年房价最大回撤至少30%。。。1.2亿总资产里面哪怕房产占一半,仅在房产上资产就会缩水就能接近2000万。。。这房产价值一缩水后,资产负债率更高。。。
所以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给企业和城投降息降融资成本的时候了。降融资成本了,企业还有可能继续干下去,不仅能还你利息和本金,而且还能养活一大群人。
如果不降,企业和实控人债务违约的风险就会大增,等哪天,尤其是民企的,如果连金融债务都违约了,真到那个时候,那就真难了。
我们去的那天,那个企业的实控人也刚卖了一处房产,卖了300多万变现应急,也算是在主动降杠杆,求生存。
我们投资人,也应该主动降杠杆,降负债,比如提前还房贷,或者还其它各类贷款。
钱是一辈子都赚不完的,这年头比拼的就是,在极端糟糕的行情下,谁能活的更长久,做的长久,当把绝大多数人都熬走后,属于您的机会估计就来了。
贵在坚持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证券投资顾问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