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
行为经济学的经典结论:人们对货币价值的衡量是相对的。
而穷人在评估金钱的价值时,会用上大脑中内化的衡量标准,而不会依赖环境进行判断,他们更接近于“经济人”。
一、知觉的相对性
1. 认知具有高度的相对性。
2. 虽然相对性认知是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固有特征,但经验与专业技能可以让我们摆脱这一限制。
3. 需求的压力始终存在于穷人心中,从而造就了他们自身的内化尺度。他们更贴近于理性的经济学理想,更接近于“经济人”。
二、感知价值
1. 识解(construal)
认知过程中,大脑会利用大量的环境线索去理解视觉数据。
2. 资源充裕情况下的购买行为
在资源充裕的情况下发生购买行为时,我们感觉不到自己需要放弃任何东西,这在决策时会成为一种障碍。因为如果你不清楚自己为了获得某样东西而需要放弃什么,那么就很难想清楚这件东西的成本和价值。余闲以及衡量的缺失意味着我们无法拥有对物品进行价值判定的简单、直接的办法。
3. 节俭与稀缺
节俭与稀缺的体验并不是一回事。
节俭之人对金钱怀有一种保证富余的责任感,而穷人则需要随时进行权衡。发生购买行为时,节俭之人会思考的是,该商品的价格是否“优惠”;穷人则会思考,为了付出相应的金钱他们要放弃什么。节俭之人并不需要进行真正的权衡,他们与所有生活在资源充裕条件下的人一样,很难体会到1元钱的真正意义。因此,他们需要依赖周遭环境作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