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曾仕强教授讲解的一段视频,我觉得他的解析很有道理,有感而发,马上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他说:《易经》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哪三个字呢?首先是“上”字,“上”字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上进心,要努力求上进。但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就要知“止”,这是《易经》的第二个字,也就是“上”字左边加一竖就变成了“止”字。“止”就是适可而止,不要太贪,贪恋“权、钱、财”。“止”字上面加一横就变成了“正”字,“正”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正”字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堂堂正正做人,一个人要顶天立地!
曾仕强教授解说得真好,他把《易经》讲解得通俗易懂,在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中让人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一个人的自然寿命是有限的,曾仕强教授虽然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传播的思想,教给人们的做人的道理却让人受益无穷。
想一想世间有多少人因为不求上进而贫困潦倒,不知道适可而止而走上不归路,不知道堂堂正正做人而心力交瘁。
“上”“止”“正”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不容易。就说“上”这个字吧,写起来简单三笔,可做起来谈何容易?少年时代读书时为了求上进,东汉孙敬头悬梁,战国的苏秦锥刺股,成才容易吗?不容易,那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克制欲望,抵抗外界的诸多诱惑,才有可能成功。再说“止”吧,适可而止这个度怎么把握?把握起来怎么样做到利己利他?我觉得在做学问上,可以说“学无止境”,还难以做到“适可而止”,孔子五十多岁才开始学琴,六十多岁开始读《易经》,“韦编三绝”这个词语就可以看出他在“学习”上从没有做到“适可而止”,反而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我个人认为“止”应该重在为人处世上,“止”可以理解为为人有量,做事有度,适可而止。最后说说“正”字,我们老百姓有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心中要有敬畏之心,为人做事堂堂正正,半夜才不怕鬼敲门。
我们普通人读《易经》时经常会有读天书的感觉,但看了曾仕强教授留下来的《易经》视频,有种拨云见日、如沐春风之感。世间的你我皆为俗人,很多人逃不过权利关、钱财关、美人关,无外乎一个“贪”字,不知道“止”字。殊不知,行不“止”,心不“正”,人不就“歪”了吗?我们的祖先造的字太有意思了,很多时候看透不说透,就是让你去品,你细品;你悟,你慢悟。悟道于登峰造极之时,便是四大皆空!我们凡夫俗子永远都是纠缠于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雅士纠结于琴棋书画诗酒花。锅碗瓢盆衣裤袜,般般都在别人家。普通人家为温饱、为生计而奔波忙碌;富有人家为追求生活上的、精神上的品质、品味而奋斗不息……有多少人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有多少人愿意适可而止?正做着黄粱美梦,正合计着钱怎么花、怎么分配时,上苍有可能一榔头就把你从半空中打落到地……眼见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昨天还门庭若市,烈火烹油;今日却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一地鸡毛,无处话凄凉……
做学问追求 “上”进,做事适可而“止”,做人堂堂“正正”。借用梁晓声先生的话: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愿我们能真正从内心上让自己做到“上”进,知“止”,堂“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