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亦清,笃信真主的穆斯林,生活在北京的回回民族,奇珍斋的主人。他是一个琢玉高手,不仅手艺高超而且能一眼分辨出隐藏其内玉质的优劣,然后根据玉形玉料雕琢出神行兼备活灵活现的玉品,人称“玉器梁”。但是他却生性木讷,不善于交际应酬,只知道埋头做活儿。他雕琢的玉供应各家玉器商店,甚至远销海外,销量可以说是非常好。但是他也只得预定价钱,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劳作也只是勉强维持一家生计。
妻子白氏,两个女儿,大女儿梁君璧,小女儿梁冰玉。因为手艺人“传男不传女”的思想,他一直遗憾没有儿子,但是对两个女儿很爱惜。后来,因缘际会,遇到同是回回族的土罗耶定和无父无母的孤儿易普拉欣,他们两人云游四方拜访古寺途径这里上门讨水喝。易普拉欣打碎了一只玉碗,为了赔偿留在了奇珍宅,做了梁亦清的徒弟,也就是韩子奇。
梁亦清把韩子奇既当做徒弟又当做儿子的培养,把他的手艺倾囊相授。韩子奇也确实有琢玉的天赋,把师傅的手艺学去了很多,与师傅相比无非是经验不足的问题。
有一年梁亦清接了汇远斋的一个活儿,依照画作用玉雕琢《郑和航海图》,定钱两千,预付六百。这是个大件活儿,不仅需要高超的雕刻手艺,还费时费力,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期间,梁亦清是没空也没精力做别的活儿的。好在因为有徒弟韩子奇可以做些小活计养家糊口。三年时间,梁亦清只专注于雕琢这一件玉器,可以说是把全身心都投入进去了。韩子奇也帮了忙,在雏形阶段,在师傅的指挥下。不过越到最后,梁亦清越不敢教给徒弟来做了,特别是到了最后阶段。
三年过去了,梁亦清因为费心费力做这件他毕生以来最精致最伟大的玉器艺术品被岁月无情催老了,但是他仍然是过去那个小心谨慎,不思变数,墨守成规的人。当徒弟韩子奇了解到汇远斋从他们雕琢的玉器里面赚取高额利益时,向师傅提出以后不通过汇远斋直接跟人做交易时,他被梁亦清严厉地批评了。
中秋节前夕,最后“点睛”之时,梁亦清或许是因为太疲倦了,或许是因为即将完成佳作的兴奋和激动,或许是因为佳作完成也不能在上面标注自己名字的遗憾,或许还有对他正在雕琢的郑和伟大事迹的敬佩,或许还有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徒弟韩子奇注意到他神色不对劝他时,他拒绝了。他不仅拒绝了韩子奇要帮忙的建议,也拒绝了把收尾工作留到第二天的提议。结果,他倒在了他付出一辈子生命的“水凳儿”前。而那个耗尽他心血与精力的伟大玉雕作品的核心部分——郑和七下西洋的方向所指,一臂断裂。《郑和航海图》在即将雕琢完成之际变成了残次品。
梁亦清抱着他为之付出无数的残破心血之作,发出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口吐鲜血,一代“玉器梁”的生命就此终结。他和他心爱的宝船同归于尽于明亮的月光中,死不瞑目。
她的大女儿在很久之后回忆他:一辈子清苦,为玉而生,为玉而亡。
网友评论